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盛夏的葡萄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时间:2024-07-05

大诗兄

跟西瓜一样,葡萄也是盛夏的果实,也是地地道道的外来物种。

其实,中国本土也有类似葡萄的物种。还是《诗经·豳风·七月》,其中有一句“六月食郁及薁”,“郁”是郁李,“薁”是一种野葡萄。不过,据说这种葡萄小而酸涩,并没有成为人们广泛食用的品种。

我们这里要说的葡萄,原产地中海、黑海、里海一带。西汉张骞通西域后,葡萄被带入中国。葡萄,在古代也常写作“蒲陶”“蒲桃”,这个名称应该是音译过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出西域回到长安后,向汉武帝报告,“大宛在匈奴西南,在汉正西,去汉可万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有蒲陶酒”“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其俗土著,耕田,田稻麦,蒲陶酒”……可见,当时的西域诸国,已经普遍栽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而从世界文明史的角度看,栽种葡萄和酿酒,更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希腊一带。也许是亚历山大东征等历史事件,让这个物种在亚欧大陆上更为广泛地散播。

从张骞的“西域报告”中,我们还可以获得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古代,葡萄的酿酒功用,也许还在食用功能之上。这其实也是由葡萄的生物特性决定的,这种水果太柔嫩多汁了,在当时的条件下,没法长时间保存和远距离运输,而酿酒后就可以。

直到唐朝,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凉州地处河西走廊,当时,上好的葡萄和美酒,也大多产自中国的西部地区。辛弃疾也写过葡萄:

《赋葡萄》

宋 辛弃疾

高架金茎照水寒,累累小摘便堆盘。

喜君不酿凉州酒,来救衰翁舌本乾。

所谓“凉州酒”,就是王翰《凉州词》中所说的葡萄美酒。辛弃疾是一位好酒之徒,但他也经常在诗词中写到,因为好酒,经常口干舌燥。所以,十分难得地,他没有期盼主人拿着葡萄去酿酒,而是直接吃上了“累累小摘便堆盘”的葡萄,认为这样可以“来救衰翁舌本乾”。小暑盛夏,我们看到活脱脱吃货一枚。 (《新华每日电讯》)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