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防患于未然的千年智慧

来源:忻州日报时间:2024-07-05

林琳

所谓防汛,是指为防止和减轻洪水灾害,在洪水预防、防洪调度、防洪工程运用等方面进行的有关工作。防汛,以“防”为先,在汛期防灾减灾工作中,预报预警扮演着“先知”的角色。

历朝历代更是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在河流要处建立水文监测站。

古代把观测水位的标记称作“水则”,又名“水志”“水尺”。“水则”中的“则”意思是“准则”,通常每市尺为一则。在古代,水则碑主要有无刻画、只有洪枯水位刻画和等距刻画三种形式。

无刻画水则碑,如石人水则。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利用3个立于水中的石人观测水位,以水淹至石人身体某部位作为衡量水位高低和水量大小的标记。根据记载,李冰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即当水位在石人的足与肩之间,引水量才正好满足灌溉与防洪安全的要求。

只有洪枯水位刻画的水则碑,如《水经注》记载,三国魏文帝黄初四年伊阙石壁上的刻画及题词。

等距刻画的水则碑最为常见,如陕西的宋代丰利渠取水口遗址左岸石壁上,就有保存完好的水则,刻度每格在30厘米~32厘米之间,宽30厘米,分成两段,上半部在闸槽前,共有5格,下半部在闸槽后,共有4格,前后两段刻度基本衔接,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精确的测水技术。

汛情,是汛期洪水自始涨到回落期间的情况统计。由于我国河流众多,历代都很重视防汛抗洪和汛情通报工作。向上级反映汛情,古人称“汛情奏报”,也叫“报汛”。历朝历代都会设置报汛驿站。从报汛驿站发出的奏报,被称为“水报”。为了及时传递这些信息,马、狗等动物都曾充当过“快递员”。

 (《忻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