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娱>

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充电5分钟,穿越10000年”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4-04-18

□杨颖琦

神仙是什么样子?近三百身神灵,在四百平米的壁画舞台上各安其位,八位帝后带领圣众前来朝谒元始天尊,庞大的队伍在时空中稳步前行,如天地运转,万物以息相吹。这幅珍藏于芮城永乐宫的《朝元图》成为近期完结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主角之一,向我们讲述它的故事。

说起国宝,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专属于博物馆的神秘事物?还是那些离我们很遥远的文字记载?一部微纪录片,也许可以打破我们以往对国宝的印象。

在电视节目、网络节目层出不穷的当下,文化类节目俨然成了一匹黑马,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今年迎来第四季的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宣告第一阶段落下帷幕。从仰韶时期的人头壶开始,到南宋《九龙图》结束,这部集均5分钟、共100集的微纪录片以国宝文物为主角展开叙事,从文物角度解读中华文明的发展,逐渐构建起一个庞大的中华文化资料库。

2018年年初,中央电视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宣部一同推出了这档文化类节目——《如果国宝会说话》。从上古时代到宋元明清,节目摄制组走遍全国各地,探访近百家博物馆和考古研究院、五十余处考古遗址、千余件文物,将跨越几千年的思想、政治、经济、文化浓缩于四季节目中。虽然每集只有短短5分钟的篇幅,却凝结了有意思的叙事、有温度的解读、有情感的信息,演绎出“大道至简,至简则美”的视听盛宴。而形象上的拟人表达,让节目在一众文化纪录片里脱颖而出,在节目中,国宝不仅可以开口说话,还有眨眼睛、抿嘴笑、翩翩起舞等人类行为。

节目甄选了100余件国宝文物让其“开口说话”,借它们之口回溯历史,解密中华文化基因和文化记忆,以轻松活泼的气氛和创新的传播形态来讲述每一件国宝的“前世今生”。

在这里,“有着胖胖腿”陶鹰鼎依然散发着王者霸气;以想胖就胖的自由为美的唐代仕女俑迎来“胖妹的春天”。在《人物御龙帛画:天上见》一集中将二维的帛画变成三维的动画,让画中人御龙飞行,褒衣博带也随风飞扬;讲述苏轼的《黄州寒食帖》时,又以我们现在发弹幕的形式,表现古人在法帖上写题跋的过程……当国宝有了生命,当它们有了各自的“性格”和“萌点”,观众便有了沉浸式的体验;而这些轻松有趣、贴近今人生活的内容,也让原本高冷严肃的国宝们变得亲切可感。

让观众更有代入感的是《如果国宝会说话》创新性地选用了极具性情的“你”和“我”作为叙述视角,将观众置身情境中,万千国宝的故事就此娓娓道来。

在片中,“我”时而成为《宋刻本<昌黎先生集>》一集中好食书页的蠹鱼,也就是书虫,在书海徜徉时,带大家“吃透”古代刻本的演变;时而,“我”又化身为《泉州湾后渚港宋代海船》中的泉州舟师,为回家的大家领航……如果国宝会说话,那么它们的声音恰似千万个“你”“我”一样,南腔北调汇聚在一起,形成生动丰富的中华文明故事。

无论是走进博物馆,还是坐在屏幕前,当国宝的身影通过一方屏幕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我才懂得五千年文化的风从未停止过,它吹来的历史,让后代如沐春风般深感文化的源远流长。在讲解者娓娓道来的声音中,文化的演变、碰撞活灵活现。在我耳边滔滔不绝的不再只是声音,是浮沉千年的生命的力量;斑驳的文物不再只是器物,是泱泱中华的历史容貌。艺术的盛大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我们不过是这浩瀚中的沧海一粟,但历史长河之中,它们无须言语已是见证。

当片头铃声响起,熟悉的声音再度出现,“叮——您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屏幕前的粉丝们就迫不及待地准备“查收”。“希望有一天能翻译成各种语言,并在其他国家播出”,在弹幕里,观众们沉浸在文物的一个个故事里,与历史同频共振,同时也希冀着我们的文明让更多人看见。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