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三晋法治文化的渊源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2-06-20

□寓真

李悝 (资料图)

《尚书》是关于我国上古历史的古籍,其中《舜典》篇记载“帝曰皋陶,蛮夷滑夏,寇贼奸宄,汝作士,五刑有服……”这段话的意思是,舜帝对皋陶言道:“蛮”的夷族人和“滑”的夏族人,都有一些为非作歹的“寇贼奸宄”分子,你作“士”采用五种刑罚,把他们治理好。“士”就是法官,后世称大理。舜帝时代,至今已四千多年,皋陶可谓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法官。皋陶膺任法官,创制法律的事迹,多种史籍中有记载。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皋陶作士以理民”“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这应该是信史。

又据古文献记载:“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余里,俱在冀州。”古冀州,即山西晋南一带,尧、舜、禹的政治文化活动核心地域。皋陶作为那个时代的重臣,传说其故里为晋南洪洞士师村,历来的记载和古迹遗存,亦足以徵信。

山西在地理上统属古冀州之域,自周成王封叔虞为唐国,后改称晋国,至今保留了晋省之称谓。叔虞封唐之时,所确定的治国方略“唐诰”,主要内容是“启以夏政”和“疆以索戎”两条。第一条,要按照夏朝的制度开启治政;第二条,要尊重民族习俗治理戎方。这样一个英明的治国方略,非常有利于法治文化的发展,对于后来山西形成独具特色的法治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周朝实行的是以“周礼”为纲领的宗法制度,“别贵贱、序尊卑”“克己复礼”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唐诰”的精神,则是用“夏政”和“索戎”治理唐国,这就有别于“周礼”。因而,孔周宗法制文化影响在晋国相对薄弱,法律制度则受到晋人重视,致使晋国能够成为法家的摇篮。

所谓“夏政”,是指大禹奠定的夏朝政治法律制度。《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都曾记载了大禹和皋陶的对话。皋陶曰:“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治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章其有常,吉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禹曰:“汝言致可绩行。”在这段对话中,皋陶表述了他的治国主张:“宽宏而又庄栗,柔和而能立事,谨慎而又恭逊,有治才而又敬事,和顺而刚毅,正直而温恤,简约而廉明,刚正而笃厚,强劲而合宜,明确有序,于是大吉。而有罪之人,受到天意惩罚,可对他们分别使用五种刑罚。”大禹听了说:“照你的话办必会取得治绩。”从这段对话中略可窥知夏政的内涵。

晋国的法律制度,由唐叔虞承启夏政而始,后来多次进行过法律的修订。晋文公时制定的法典,称为“被庐之法”;继由执政卿赵盾修改前法,制定“赵宣子之法”;赵盾死后,赵景公即位,废赵宣子法,修成“范武子之法”;至晋悼公,又命渥浊为太傅,修改武子之法;晋平公时,范宣子执掌国政,制定了一部刑法,称为“范宣子刑书”。范宣子死后,赵鞅将这部刑法铸在大铁鼎上,公布于世。

晋国铸刑鼎之前,虽有郑国子产刑鼎,但其影响有限。作为春秋霸主的晋国,一反传统而将法律公布于世,则成为震惊天下的大事。孔子听说此事,严厉批评道:“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以守业?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他认为公布法律是对礼治的破坏,晋国如此“乱制”,只恐怕难以为国。果然,晋国不久就被分割了,分化成韩、赵、魏三国。然而,铸刑鼎却是一个历史性的胜利之举,法家文化从此勃兴。韩、赵、魏随后掀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法家人物应运而在三晋问世。

战国初期的著名法家李悝,魏国人,魏文侯起用李悝实行变法,制定《法经》六篇。当时魏都在安邑(今属山西夏县),山西便是中国第一部成文法典的诞生地。

商鞅是魏国相公的家臣,深谙李悝的法家思想,携《法经》到了秦国,被秦孝公所用,实行了著名的“商鞅变法”。赵国人慎到是法家中的重“势”派,韩国人申不害是法家中的重“术”派,韩昭侯曾起用申不害进行变法。韩非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是赵国人。李斯西入秦国,助秦始皇成就了统一大业。韩非是“韩之诸公子”,即韩国王室的后裔,专心著述,撰《韩非子》文五十余篇,成为法家思想集大成的学者。

由夏政到晋国法律制度的承启关系,我们可以推想,皋陶的原始法治思想应该是三晋法家文化的滥觞。早期的法家一定离不开皋陶“明刑弼教”的思想影响,其主张严刑峻法而为实行暴政所用,是后来走向了极端。

关于早期的法家思想,还应说到卜子夏的西河教授。据《史记·仲尼弟子传》,子夏在孔子殁后,“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韩非和李斯曾投师于卜子夏,魏文侯则是子夏弟子中最好学的一位。子夏作为孔门中传授经学的主要学者,号为“孔子之通学”,史称“诗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句,始于子夏”。而由经学的传授,却在三晋这块特殊土壤上孕育出了法家,因而对于子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法家的早期思想。子夏的教授地址,顾名思义,西河便是黄河之西。实际不然,河汾之间也称西河,离石、汾阳都设过西河郡。山西文水县有子夏山,山间有隐堂洞,据说是子夏的隐居之所,也是他传学的学堂所在。

山西悠久的历史上,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法律家和持法刚正的名臣循吏。有丰厚的土壤,必会枝繁叶茂。从皋陶的原始法治思想,到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法家文化,正是流变至今的山西法治文化的渊源。

 (《山西法治史话》)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