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抱怨的正确打开方式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17

□和小畏

人们常说:“不要总是抱怨,要做正能量的人。”而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人一边强迫自己不抱怨,一边又总控制不住抱怨,陷入深深的无力中,不断逼迫自己不能抱怨,最终导致抑郁,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换句话说,越来越多人失去了“抱怨的自由”。

何为“抱怨的自由”?

现实中,很多人在交流时,总是习惯给情绪贴上“正能量”或“负能量”的标签,即便不愉快,也不敢宣泄出该有的情感。而若真想维护好心理健康,重点并不在于“盲目不抱怨”,而是要学会“正确地抱怨”。

有人问:抱怨不是不好吗?答案:不全是。抱怨当然有影响不好的地方,但再不好,也一定比“明明怨得不行,但就是憋着不说”要好。

小D在家专职带孩子,特别辛苦。但丈夫和婆婆却很少体恤她,每次只要小D稍微抱怨几句,丈夫和婆婆就会说:你又不用上班,有什么好抱怨的?加上小D经常看一些“鸡汤”:越抱怨,人就会越不幸;抱怨只会让身边的人远离你……这让她非常焦虑,发誓一定要改掉抱怨的毛病。她的做法就是强忍着,但人的内心就像一根弹簧,可以用蛮力压下去一阵子,但后面必然会反弹得更厉害。因此,小D往往强忍一段时间后,情绪就会突然崩溃,说出更激烈的话:“家务全是我在做,我是你们的下人啊?”家人听罢,往往要么跟她吵起来,要么直接疏远她。而这又进一步让小D加深了“抱怨是不幸之源”的观念。

于是,一方面,小D非常厌恶忍不住抱怨的自己,话也变得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本以为少说就能少错,结果却带来了更深的压抑,以及下一次更强烈的情绪爆发。长此以往,不仅伤人伤己,还破坏了关系。

如果一直忍着不爆发呢?那将很有可能会导致一种更严重的后果:憋出内伤(抑郁)。越是不接纳抱怨,难过的感受就越会憋在身体。久而久之,人也会因此变得失去活力。

用正确的方式对待抱怨

在生活中,不难发现:有一些长期压抑情感的人,在抱怨时,仿佛忽然“活了过来”,变得特别起劲。这是因为,通过抱怨,压抑的情绪得到流动,人就恢复了活力。

几年前,受“夸夸群”的启发,我组建了一个“骂骂群”,群里只讲自己不开心的事,但有群规不可以越界帮扶。于是,抱怨者通过发泄,情绪得到流动后,就开始静下心来自己解决问题。因而,这样的抱怨于他们而言,反而是一种“良性循环”。因为当一个人抱怨时,真正希望的是别人能够看到自己的不容易。而当一个人的不容易能够被看到,他反而能以更好的姿态去面对生活。

允许抱怨存在,允许它流动,学着用一种正确的方式对待它。慢慢我们就会发现:它并不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障碍;相反,它是一个提醒我们优化处事方式的信号。

避免进入抱怨的误区

既然抱怨有好处,但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由于抱怨产生不好后果的例子?因为很多人在抱怨的时候,存在一些误区,做不到“正确的抱怨”。

误区一:对人不对事。

一件事让人不爽了,但他在抱怨的时候,不是抱怨事情本身,而是攻击事件的当事人。

孩子做作业,妈妈教了几遍还不会,妈妈便开始抱怨孩子太笨。孩子听罢,反而抱怨妈妈脾气不好。

其实,解决办法可以对事不对人。妈妈:我跟李阿姨约好出去,现在被耽搁了!女儿:我只想自己安静写作业,但时不时被妈妈训斥,我好愤怒。这样,两人不但找到了对话的空间,关系也能缓和下来。

误区二:责任转移。

把抱怨当成推卸责任的手段。

有的人抱怨的目的,不是为了发泄或疏解情绪,而是为了转移责任。因为他发现,只要抱怨,总会有人站出来替他解决问题。

比如,丈夫一抱怨带孩子难,妻子直接就不让他带;儿媳一抱怨上班累,婆婆就把家务全包下。这样导致的后果是:抱怨者通过抱怨推卸责任,得不到成长;承担者总是帮对方承担责任,苦不堪言。长此以往,两者陷入“恶性循环”中。对此,解决办法:只在情绪层面发泄,行动上自己的事情还是自己面对。

实际上,很多人不敢抱怨,是因为怕自己变成一个怨气满满的人。

事实上,抱怨不是要被消灭的,也不是要被纵容的,而是需要成长的。人就像一个气球——在压抑的环境中,允许自己适时泄气;在准备好的时候,再适时给自己打气。这样才能保持我们内心的韧性。

(《中国妇女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