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情感讲述>

端午的味道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2-06-03

□郭竹爱

时间过得真快,像是在跳跃式前行,不觉间又是一年端午节到来。怪不得集市上卖粽子的一天天多了起来。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逢端午节都是我们农村最忙的季节,大家一边要收麦一边要播秋,还要种些瓜果蔬菜。那时家里人多劳力少,年迈的爷爷、身患重病的奶奶、弟弟、妹妹七八口人,可能干活的只有父母亲。一切担子全压在父母身上,白天他们要抢收麦子,晚上要碾场,端午节前后的辛劳可想而知,一个“忙”字也许是端午节的最好诠释。

在那么忙的时令里,为了让一家人吃顿端午饭,母亲总是挤出时间变着花样,给我们做顿好吃的,也算是对大家的犒劳吧。常言说得好,宁穷一年,不穷一节。不论多忙,不论多晚,不论多累,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总会发好面、洗好菜,为第二天蒸包子做好准备;又淘好米,洗好枣,搁在盆里添上水,放在锅里蒸一蒸,出锅后给碗里放上糖,热乎乎、香喷喷、甜掉牙的自制甜米吃起来软糯香甜,母亲把这不包皮的美食称为懒粽子。

第二天母亲早早忙完地里的紧活,从地里回来的路上顺便采些鲜椒叶,到家顾不上吃饭就忙活开了。摊煎馍、蒸包子、捏馄饨,一样都不落下,我作为母亲的大女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知道母亲这样辛苦,全是为了一家老小,有时也会帮母亲干些自己力所能及的活儿。

母亲很能干,面是自己酵子发的,吃着筋道;煎馍伴着刚采的鲜椒叶,吃着浓香;包子里包的是韭菜、粉条地软软,吃得爷爷奶奶合不拢嘴,直夸母亲能干!母亲又打发我为外公、外婆送上些包子、煎馍、自制的甜米,只因母亲是外公、外婆的独生女,外婆又让我带回几个小香包,让我们全家人戴在身上可以祛邪。一桌子端午饭像中秋饭、年夜饭一样,也成了我小时候的一个期盼,一种祈求,一份奢望。一桌饭菜的味道,就是一家人的端午节,随着那冗长的一年时光,也成了一个又一个热腾腾香喷喷的岁月念想,也让我们懂得了童年岁月里的收获与播种的艰辛。那时候的记忆虽是简单的,却是幸福的。

麦浪翻滚、烈日当头的五黄六月,学校照例要放麦假,天还没亮,我就被母亲叫醒,帮大人收割自留地的麦子,我牵着牛护着麦捆。中午在老师的带领下,帮生产队拾麦穗,报酬是几片薄荷片或一小包人丹,拾得多了还会有一根冰棍作为奖励。

田地里人欢马叫,到处是龙口夺食的场景,大家争先恐后,干得热火朝天;马路上车来车往,到处是运送小麦的车辆,大家你追我赶,脚步生风;麦场里你挑我扬,外处是摊麦起场的人,大家细收细打,做到颗粒归仓。

小小的我用棒槌打过场,在飞转的机器上脱过麦,疯时爬上麦垛顶,累时躺在麦垛里,直睡得萤火虫提上了小灯笼。一群顽皮的小孩,一把金黄的麦穗,一手软软的杏子,将童趣留在故乡……

前几天我带着孙子回老家,走进老院子,房子已残裂,院墙已坍塌,熟透的杏子散落了一地。看着杏子树下那块槌棉籽的石头,我又想起了母亲在世时院子里的欢笑岁月,父亲用棒槌打着拾回来的麦子,弟弟家的孩子和邻家几个小孩用棍打着杏,抢着吃。而现在的杏子熟了,童年也成了牵挂与思念的回忆,在记忆中回味着那些年的麦熟、杏黄、端午节……

如今生活节奏快,有时一家人在一起吃顿可口的饭菜也成了一种奢望,一顿匆匆的端午饭,像年夜饭一样匆匆相聚又依依不舍地别离。但家的味道,却永远让人眷恋,让人回味,让人期待。食物就是这样,随着爱的脚步,不断流转。但不论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母亲的味道,熟悉而顽固,亲切而回味,牵挂而思念,一头锁在这头,一头则牵绊着记忆深处的家。那熟悉的味道是家的味道,是亲情的味道,是爱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这也许就是中国人秉承千年的信仰,朴素但有力量,起点和终点都是家的方向,时刻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方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麦子熟了,端午过了……时光就这样周而复始,那些温暖的过往,似乎随之远去,又似乎铭刻在心里,连那段葱茏的岁月,似乎走远,又似乎就在眼前,成了一生的守望。其实不论是哪个节日,它都在告诉你,要永远记住家的方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