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且用诗情作凯歌——韩愈与平淮西有关的诗篇

来源:运城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1-26

韩愈像 (资料图)

公元817年阴历八月底,是中原的晚秋季节,唐朝大诗人韩愈随宰相裴度来到郾城,开始了为期四个月的平淮西吴元济之战。

我们对韩愈这个唐朝有名的文学家不会陌生,他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他与柳宗元是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他曾任国子博士、监察御史,平定淮西后升为刑部侍郎。韩愈平定淮西时驻在漯河郾城,在郾城的四个月时光,对韩愈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后因上表谏迎佛骨而触怒宪宗,险些被宪宗处死,幸得裴度等大臣挽救,才免于一死,被贬为潮州刺史。在潮州八个月,宦官杀宪宗,立穆宗,韩愈被召回朝,后为兵部侍郎、吏部侍郎。长庆四年病逝于长安,终年57岁。

从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开始到吴元济,这些叛唐之将占据蔡州已经50年了,事实上形成了国中之国。当时吴元济手握重兵,据地千里,对大唐威胁甚重。为了平定淮西,唐宪宗下令讨伐叛贼。韩愈痛感于割据称雄的藩镇荼毒人民、危害国家统一,急切希望朝廷出兵讨伐。元和十二年,裴度力排众议,主张讨伐淮西吴元济。韩愈不畏宰相李逢吉的反对,积极支持裴度进兵淮西,被任为行军司马,襄赞军务。韩愈随裴度来到郾城讨贼,意气风发,这期间韩愈写了十多首诗,抒发自己平叛的豪情壮志。如《送张侍郎》:司徒东镇驰书谒,丞相西来走马迎。两府元臣今转密,一方逋寇不难平。韩愈认为,以镇定一方、威望素著的韩弘为都统,以不平淮西誓不还朝的裴度为宣慰处置使,将士用命,淮西之地是不难平定的,表现出强烈的必胜信念。又如:旗穿晓日云霞杂,山倚秋空剑戟明。敢请相公平贼后,暂携诸吏上峥嵘(《奉和裴相公东征途经女几山下作》)。这首诗前半即景,写出了平淮西的军队,在秋高气爽的季节中行军,军容整肃、威武;后半抒情,表现了淮西必平的坚定信念。这首诗贯注着诗人的亲身感受和平定叛乱使国家统一的思想感情,全诗明朗轻快,积极乐观。韩愈五十岁还有如此诗情,真的很让人叹服。从长安出发、在郾城及回程过程中,都可以见到他的诗作,在诗人眼里,即便是战争,也会寻出诗意来。

在韩愈与平淮西有关的诗篇中,题中有“郾城”的有两篇:《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晚秋郾城夜会联句》。《郾城晚饮奉赠副使马侍郎及冯、李二员外》反映出韩愈胜利喜悦的豪情,韩愈到达淮西前线后,捷报频传,吴元济势穷力孤,龟缩一隅,眼看胜利在望,凯旋指日可待,诗人欢欣鼓舞:“城上赤云呈胜气,眉间黄色见归期。幕中无事惟须饮,即是连镳向阙时。”冯、李二员外,指冯宿、李宗阂,宿字拱之,与韩愈同年进士,累迁都官员外郎;宗阂字损之,时官礼部员外郎。二人随裴度东征,并为幕府判官。

元和十二年,韩愈与李正封联句诗刻于寺壁即今之西寺也。《晚秋郾城夜会联句》二百韵,一千言,是韩愈与李正封在郾城的对诗。为何韩愈会在郾城与李正封夜会联句?元和十二年,制以裴度守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充淮西宣慰处置史,太子右庶子韩愈兼御史中丞,充行军司马,以司勋员外郎李正封兼侍御史,为判官书记,从度出征,诏以郾城为行蔡州治所。韩愈与李正封一起随裴度到郾城平定淮西,肩负如此重任,身在异乡的诗人难免会在郾城的某个深秋之夜诗情大发。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前半部分写实,写平蔡战事及其他,均有事可据,“且待献俘囚”领下半部分虚写,是对战事发展趋势的展望与判断。

韩愈因为这段特殊的经历,战事过后,宪宗皇帝点名让韩愈撰文立碑,写下著名的《平淮西碑》。碑文千八百字,如行云流水,如大江出峡,汪洋恣意,一挥而就。文章之华美,所谓“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勒碑之时,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

想到韩愈在潮州也不过七个月时间,潮州不仅将笔架山改名为韩山,还将鄂溪改名为韩江以纪念韩愈。可是,有多少漯河人知道唐朝大文豪韩愈曾经在郾城待过四个多月?他是作为行军司马而来的,因为在平定淮西中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升为刑部侍郎,进入朝廷上层。在来郾城的过程中,他不仅写了大量的诗篇,而且在平淮西上也有突出的成绩。在平淮西激烈的争论中,他坚定地站在裴度一边,头脑清醒地认定淮西必须要铲平。他与裴度有着深厚的交情,裴度在郾城期间,他一定不离左右,亲眼看到裴度指挥这场平淮西之战。他写的《平淮西碑》也正因为他在郾城亲历了这一切,才会写得如此荡气回肠。

我们要知道,韩愈在公元817年写下的以郾城地名命名的诗,并以此为骄傲;要知道唐朝大文豪在他57岁的时光里,有几个月是为了国家兴衰在漯河度过的。他一定捧过沙河的水,在漯河郾城的晚秋里沐着清冷的月色,想念不远处的家乡孟县。

每当路过郾城,笔者就会想到韩愈写诗的情景,仿佛看到酒杯中的月色,看到韩愈和李正封渴盼胜利的痛饮豪情,紧张的军旅生活并没有遏制住诗人的豪情。吴元济被擒,淮西平定,诗人随裴度凯旋,一路上写了《酬别留后侍郎》《同李二十八夜次襄城》《过襄城》《次硖石》《桃林夜贺晋公》《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等诗,“数诗皆可作凯歌”。

一方是战场,一方是杯酒下的诗情,这情景本身就蕴含着宏大的诗意,广阔、大气,真正的壮怀激烈。 (《漯河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