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我”在古代不是“我”

来源:广州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10-14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不是现在第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现在的“我”与“伐”“战”“戟”“戣”这些打打杀杀的字长得很像,说明“我”在古代与它们是近亲,与现在“我”的意思相差十万八千里。

《说文解字》上说:“我,古杀字。”“我”这种武器盛行于商至战国时期,秦以后逐渐消失。根据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西周时期的青铜“我”和现藏于陕西扶风博物馆西周时期的青铜“我”来看,“我”的形状有点像《西游记》里猪八戒扛的铁筢子,只不过“我”是三根齿罢了。“我”是一种短兵器,装上长柄后才能用于战场上砍杀。那尖尖的三角刺砍下来时,一般的皮甲胄都是难以保全的。

在古代“我”是兵器的时候,人们使用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朕”“寡人”“不才”“不佞”“小人”“贱民”以及“余”“吾”等。当然使用最多的还是“余”“吾”二字。那时候“朕”“寡人”都不是皇帝的专用词。《尔雅·释诂》中解释说:“朕,身也。”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规定“朕”只能是天子自称。至于“寡人”,更是大众用词。《诗经·邶风》中就有“先君之恩,以勖寡人。”“寡人”到了唐代,才成为皇帝的专称。

“我”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用,最早见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当时的“我”作为代词用,指的是“我们”。“我”是怎样由兵器转为人称代词的呢?原来“我”是会意字,它从戈,戈是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武器,很容易激起大家的斗志。所谓枕戈待旦,大丈夫当“能执干戈以卫社稷”。因此武士们常取戈自持。凡持戈之人,皆归属我方,“我”便引申出表示自我的意思。从那时沿用至今,再也没有变动过“我”的意思。(《广州日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