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晚报发布者:时间:2020-10-14
先秦时有一种双层底的鞋,称“舄(xì)”,底层上蜡。当时道路多是泥地,贵族行礼久立,恐湿气袭身,“故复其下使干腊也”(《释名·释衣服》)。一般劳动人民则是用草编的鞋当成雨鞋。
先秦时还有一种形似今天日本人所穿的木屐的鞋,底下有双齿,称“屐”。“屐”据说是用以“践泥”的,后来也成为雨鞋。它的穿着很方便,只需在布鞋外一套,便可出行。考究一点的,还要上蜡,称“蜡屐”。
古人对鞋非常珍惜,一到下雨天就把鞋放在家里不穿了。于是就发明了木屐,防雨的同时还防扎脚。
原始的木屐有两个齿,相传这种鞋是谢灵运发明的登山用鞋,所以它有一个名字叫“谢公屐”。
在登山的时候,把前齿卸去,这样登山就变得非常容易;下山时候则装上前齿,把后跟卸去。这种木屐在史籍上有很多记载。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就有“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说法。
明清时,还有一种钉鞋,鞋底施钉,鞋统、鞋面涂敷桐油,雨天套在鞋子的外面,用于避雨。(《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