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10-09
文人爱菊,不仅因为清隽高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更由于它开放在深秋季节,绚丽于万里霜天的凛然风采。赏菊爱菊,是文人逸士的高雅情趣。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一生爱菊,他在辞官归隐,躬耕园田以后,便以种菊、采菊、赏菊、咏菊为乐,并将菊花素雅、淡泊的形象与自己不同流俗的志趣十分自然地联系在一起,创作了许多颂菊名篇。“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这是他《和郭主簿》中的诗句,也是他对菊花内在美的深刻揭示,认为它们在迎霜盛开,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菊花对于陶渊明,是一种人格的化身,以致后人将菊花视为君子之节、逸士之操的象征。
最早携菊花入诗的是战国时期大诗人屈原,他的名篇《离骚》里面就写到“朝饮木兰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表达了诗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气节。三国时代的钟会在《菊花赋》中赞叹“百卉凋瘁,芳菊始荣”。他认为菊花“早植晚登”,有君子之德性;“冒霜吐颖”,有刚直的品质。晋代袁崧在菊花诗中写道:“灵菊植幽崖,擢颖凌寒飙。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形象表现了菊花不畏惧秋霜的寒冷,面对困境,毫不退缩。
至唐宋,赏菊之风更加浓厚,描写菊花的诗词比比皆是。“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的《菊花》抒写自己的爱菊之情,歌咏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的神韵,那菊之傲骨与坚贞,不就是他历尽贬谪心志坚贞的风骨写照吗?
蒲松龄也爱菊成癖,读书写作之余,他常踱步到花丛中浏览,称自己“我昔爱菊成菊癖,佳种不惮求千里”。在《聊斋志异》这部伟世之作中,蒲松龄笔下的菊花神黄英把培育菊花作为致富之道,“卖花为业不为贪”,表达了蒲松龄晚年时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河池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