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钩沉>

傅山:能文能武 以医行世

来源:发布者:时间:2020-05-22

▲《丹枫阁记》局部


傅山生于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初名鼎臣,字青主。他出身书香世家,但父辈时家道已中落。其兄弟三人,哥哥与弟弟皆为平常之人。傅山能文能武,以医行世,为道家思想家。他在经史子集、文学诗词、书法绘画、钟鼎文字等领域均有精深的研究,所提出的“四宁四毋”书法主张至今仍被广大书家遵循。

傅山是一位坚定的志士,与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被梁启超称为“清初六大师”,有“学海”之誉。

作为明末个性解放书家的代表,傅山以独具特色的连绵草书驰骋书坛,开封博物馆馆藏的《傅山草书五言律诗轴》无疑是代表此经典书风的传世佳作之一。此作为绫本,长187厘米、宽48.5厘米,落款为“傅山”。作品以篆隶笔法行笔,浑厚圆劲、奇态百出。盘绕流转的线条粗中有细、柔中带刚、错综交织,似龙腾虎跃、蛟龙翻腾。作品整体气息酣畅淋漓、狂放不羁,将书法的外拓笔法发展到极致。此作内容为杜甫《秦州杂诗》的第十四首,原诗为“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神鱼人不见,福地语真传。近接西南境,长怀十九泉。何时一茅屋,送老白云边。”但傅山所书内容与原诗有3个字的不同,“神鱼人不见”变为“神鱼公不见”,“何时一茅屋”变为“何时一茆屋”,“送老白云边”变为“归老白云边”。这种情况的出现除诗文版本差异之外,我们还可以理解为同样身处乱世的傅山创作此作品时与杜甫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他是在借古抒怀。“茆”与“茅”是通假字,“公”似代表着对一去不复返的“大明王朝”的留恋,“归”则希望能重新回归于“大明王朝”。简单三个字的变化,诗味似比“诗圣”的原作更加浓郁悠长,品味之余使人动容。这充分展现了傅山卓越的艺术创作能力、扎实的文学素养,体现了他高洁的民族精神和对时代的担当,极具特色。

傅山的行书以山西渠家收藏的《丹枫阁记》最为著名。此作为生绢本册页,共8页。从帖中不难看出傅山对“二王”书法及颜真卿宽博书风的继承与发展。作品厚重挺健、洒脱自然,线条多块面的对比,变化万端,充满古典之美及草书笔意。作品字里行间描绘了明末清初的社会巨变,蕴含了国破家亡之痛,体现了傅山激荡的内心活动及真实的生活状态。《丹枫阁记》为情文并茂的书法佳作,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傅山的巨幅行书作品以上海博物馆馆藏的《奉祝硕公曹先生六十岁序》最具代表性。此作为12条屏,各高190厘米、宽45厘米。作品以颜真卿《争座位帖》为宗,而又加以组合变化。整体有行无列、气息高古,疏密、粗细变化丰富、一气呵成,从中能感受到傅山对庄子古典浪漫主义思想的继承及作品所焕发出的自信、自由和真诚,这亦是今日书家追求的所谓“展厅效应”的最生动范例。

傅山还有楷书、隶书、篆书作品传世。楷书如《千字文》《李御史传》等取法钟繇、“二王”、颜真卿笔意,结体严谨、布局疏朗,多静雅之气。隶书《千字文》取法唐隶,结体方正、篆隶相参、风格怪异,为其隶书典型特征。《郭林宗碑》充满汉隶笔意。小篆《扈从登封途中作诗轴》等取法李斯、李阳冰,大篆《天龙禅寺诗轴》等取法金文、汉篆,风格狂放,有“草篆”之称。傅山此三体书法虽没有其行书、草书具有辨识度,也没有得到当代观者的普遍认可,但正因为有这些书体打下的扎实基础,才促进了傅山行书、草书的艺术发展,所以这三种书体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傅山的作品至今仍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他的创作是精神、文化、修养及勇气的共同参与,是以心在书写,而这正是当代很多书家所缺失的创作初心。

(《北京晚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