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目前,我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部完成,进度位于全省前列——

沉睡的资源,醒了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4-20

记者 范 娜

河津市北方平村召开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大会(资料图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句话换个说法就是,农村要发展,根本还是要依靠农民。

近年来,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则成为唤醒沉睡资源、释放发展活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前提条件。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中央部署的又一件大事要事,是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重大改革。自2018年开展工作以来,我市积极落实中央、省关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精神,于2019年5月被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农业农村部确定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市试点单位。按要求,全市应在2020年10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接到任务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综合施策、多措并举、扎实推进,于今年2月圆满完成了各项改革任务,改革进度位居全省前列,为在河东大地绘就景美、业旺、民富、人和的美好画卷奠定了坚实基础。

紧贴“生态宜居”

扎实推进产权改革

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河津市作为国家级试点,严格按照运城市要求,层层压实责任、分解任务,形成了市县组织实施、乡村具体落实、部门协调推进的工作格局。该市按照试点行动方案和实施细则确定的推进步骤和时间节点,科学谋划、精心部署、全力推进,保障了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于去年10月完成了改革任务。在这次改革中,河津市一村一策,量体裁衣,为打造生态宜居村落,实现农民致富、集体增收,发挥了试点的示范带动作用。

河津市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在改革中不断加强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要素有效利用,多元化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的各类土地、产业、民俗、文化等资源,搞好吃、住、行、游、购等配套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实现农民致富和集体增收。

僧楼镇琵琶垣村北依紫金山,西临傍通峪,垣上梯田井然有致,峪内苍松翠柏美不胜收,自然景观丰富,永兴禅寺、文中子洞、和尚缠等历史人文遗迹遍布。同时,该村传统民居保存较好,经整饬修缮,约25个院落40孔窑洞原始古朴,是典型的晋南民居和民俗文化展示区。该村依托独特优势,建设古村落旅游开发项目,既提升了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增强了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运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顶层设计,不但在全省率先出台了《运城市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时召开动员会安排部署,而且印发了《运城市2018年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行动计划》,形成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与成员单位分片包县、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

“其实,为了确保这次改革扎实推进,取得实效,我们非常注重宣传,除了多次召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培训会外,还印制了3万份宣传挂图,发放到县、乡、村张贴宣传,向全市农民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多次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体进行专题报道,各县(市、区)印制了公开信、宣传手册、宣传条幅等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动员,使老百姓明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大意义和工作程序,从而更好地支持改革、参与改革、监督改革。”市农业农村局农经中心主任薛璇说。

在改革接近尾声时,我市多次组织成员单位赴全市13个县(市、区)对县、乡、村三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督查。通过督导检查,各县(市、区)完善了一批相关制度,落实了一批改革经费,加快了改革进度。

平陆县农民在学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 (资料图片)

紧抓“产业兴旺”

做强做优特色农业

省级试点临猗县严格按照“党建引领、统筹推进、保证质量、保持稳定、能快则快”的工作思路,认真谋划,系统安排,全力推进,在2018年全面完成改革任务并通过省级验收,2019年在巩固提升、深化拓展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在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中,临猗县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重点,做强做优特色农业,培育壮大农产品深加工,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临猗县牛杜镇王景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设施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全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景村以冬枣种植、蘑菇种植为主导产业,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万元,是全县唯一的全国文明村。”该村村委会主任王军严说,王景村的主要做法是优化产业结构,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采取了以下两项措施。

一是培育新产业。为改变支柱产业单一化的状况,王景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以村东农场承包户为试点,引导推广,在全村掀起栽枣树热潮,也逐渐形成了新的支柱产业——枣树产业。该村适时成立了枣树合作社,负责枣树的管理和枣品的销售,全村枣树栽植面积达到5000余亩,占到全村耕地面积近六成。该村还在近几年引导村民搭建坑棚、棉被棚、双层膜钢架棚、竹棚等,设施面积已超过3000亩,进一步提高了冬枣的品质和上市时间,增加了农民收入,亩均纯收益超过10000元,枣业收入占到农民收入的一半以上。

二是发展农外产业。为了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党支部、村委会鼓励村民离土进城、务工经商,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全村共有200余人常年外出打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服务等领域,人均年收入在5000元左右;流通经纪人近百人,年均收入在2万元左右;季节性转移劳动力3000余人次,广泛从事建筑、苹果套袋、疏花、疏果等工作,年收入在4000元左右。调产的深入和劳动力的转移,使农民收入实现了多元化。

王景村产业兴农的思路是临猗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一个缩影。改革中,该县果业、养殖业等产业,依托新成立的经济合作社、股份经济合作社得到了长足发展。

紧盯“农民收入”

大力发展集体经济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

稷山县太阳乡杨家庄村在这次改革中立足长远,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土地利用,坚定不移发展富民产业,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步入杨家庄村的地界,便能闻到淡淡的药材芳香。

杨家庄村位于稷山县太阳乡东南部,全村6个居民组,254户1100余口人,土地面积5100余亩,其中耕地面积3600余亩,其他1500亩,都是纯旱地机耕作业田,常年靠天吃饭,收入十分有限,是当地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杨家庄村“两委”一班人团结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使中药材产业成为该村拉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强力引擎。

杨家庄村号称九岭八沟,土地贫瘠,而且全是旱地,传统农作物种植因缺水而无法丰收。但作为一个山区村,杨家庄村的土地、气候非常适宜种植中药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该村村“两委”一班人抢抓国家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的机遇,不断拓宽特色产业发展思路,将目光投向中药材市场供应,经过多次考察论证、开会研究、集思广益,最终决定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优势,积极引导村民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从而依托中药材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促进村民增收致富。

发展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我市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同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相结合,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方面进行探索。

薛璇介绍,从2016年开始,市农业农村局每年都会联合组织部、财政局下拨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1000万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为实现“2019年年底,全市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70%以上”的目标,建立了月报制度、实行动态跟踪,以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为基础,对全市13个县(市、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工作情况每月进行通报排名。截至去年12月底,我市村级集体经济收益5万元以上的村有2543个,达到87.6%。注重典型引领,及时推广经验。全市确定了40个村级集体经济先进典型,将这些典型经验事例编印成册,启发和指导农村基层干部更新观念、拓宽思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我市还积极探索将农业生产托管服务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相结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提供农业生产服务,增加集体收入,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探索新的模式。

紧扣“乡村治理”

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此次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中,全市摸清了农村集体家底,明确了集体资产所有权。通过开展清产核资工作,实现了底子清、账目明,明晰了集体资产所有权,为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进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党组织增强凝聚力,提升组织力的重要支撑。”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村委会主任杨锁旺说,正是得益于此,才使得该村的集体经济收入从“0”发展到现在的80余万元。

沟渠头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主要得益于3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事业心强、懂经营、会管理、具有发展集体经济强烈意识的好带头人,能够全身心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二是有一支团结有力、共谋发展、实事求是、着眼长远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队伍,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敢想敢干、因村制宜、主动作为,做到了群众思想党员来做、村内公益事业党员先行、难点问题化解党员主动靠前,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组织保证。三是有一套规范管理、公开运行,能够有效落实民主决策和财务管理的制度。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大事项严格落实“四议两公开”议事规则,做到大事小情都由集体讨论决定,不搞独断专行,凡涉及村级集体经济的开支,一律予以公开,给村民一个明白账。有效的制度落实,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规范化的管理,也得到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沟渠头村“两委”一心为民谋福利的行为,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全面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

“这次产权制度改革规范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通过改革,我们建立健全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增强了农民对集体经济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群众对集体家底清楚了,对干部信任了,干群关系和谐了,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薛璇说。

登记赋码和颁证工作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3月上旬,我市召开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工作视频推进会,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确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主体地位,为发挥集体经济组织功能作用、规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发展集体经济提供了保障。

“只有农村集体产权理顺了,村集体经济才能焕发活力,才能在河东大地绘就一幅景美业旺、民富人和的美好画卷。”薛璇说。

记者手记:

“末梢神经”式改进也很重要

□陈永年

房子建成后,最关乎居住体验的,可能就是各种细节上的装潢了。类比我们的种种改革,其实也是一样,大框架、大制度建好以后,各种细节上的实施与查缺补漏就非常重要了,这种“末梢神经”式改进,也会直接关乎改革的效力和效率。

有事例为证。

其一,某县行政审批管理局一工作人员吐槽:现在审批职能划归到一起了,但原来各个单位的数据库还分别独立,碰上涉及多个部门的审批事项,往往这个数据库录入一遍,那个数据库还得再录入一遍,而且一些数据库还不能出错,一错就得全部推倒重来。审批业务归并到一起了,但数据库还没有归并,也不能共享、互通,这让基层工作人员每天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了数据的重复录入上,苦不堪言。

其二,一个朋友纳闷:他办件事情需要乡、县、市相关部门盖公章确认。当然,需要确认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乡、县、市三级部门用的是同一个数据库,三级部门不同的工作人员不同时段从相同的数据库里重复调阅同一条数据进行核准、确认,然后再盖上公章。既然都是权威部门,既然确认的依据都一样,那为什么不精简一些,来个一次性确认呢?朋友想不通。

客观评价,近年来,我们的行政部门的服务能力是有很大提升的,特别是营商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以前办事群众诟病最多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现在很少见了,基本上都能做到态度热情。但是,这些前置性、表面性、形式性的改进,都是为了最终的目标:事好办。这需要大量“末梢神经”式改进和完善。

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我们实施各项改革,付出了极大的行政成本与社会成本,来提高我们的服务能力和区域竞争力,也取得了初步的效果。在改革的后半程,我们在“大”问题解决后,也不能忽略“小”问题的障碍。我们可能会面临一些隐性的障碍,更多时候可能会表现为流程设置或者部门藩篱的形式。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会更有难度,更需要技术水平和细节操作。

比如,以前行政审批与日常管理二者合为一体,如今,审批与管理分开,这一方面要做好批与管之间的衔接,另一方面更要对原来各个部门自主建立的以数据库为代表的管理体系,打乱重组,重建一个适应目前批管分离的新管理体系。在大数据的辅助下,我们一些部门,特别是一些平常业务较近、联系密切的部门,完全可以实现数据库的共享、互通。毕竟现在的办事群众,已经可以进一家门、办百家事,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也不能“上百家网,办一件事”了。

改革永远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所有的问题永远先于对策,出了问题并不怕,我们只需要以更精进的要求去对症下药就行了。相信,只要我们能有最大的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诚意,有冲出部门藩篱的大局观,自然会找到适合的办法,让改革发挥出更大的效力,让社会运转得更有效率,也让我们的人民群众更加满意。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