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泱泱黄河上的耀眼明珠

《中国影像方志·山西卷·芮城篇》解说词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20-02-20

高 震 黄 敏 解说:江小北 本栏文字由郭瑞倩根据相关节目视频整理 观看本专题片请扫所附二维码

编者按 用影像记录当下,以地方表达中国;昨天的变迁,今天的影像,明天的历史。2月14日,CCTV10频道“中国影像方志”栏目播出了山西卷芮城篇。该专题片以近40分钟的时长,借鉴《地方志》的体例风格,用影像记录和介绍了芮城县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生态文明等诸多情况。节目一经播出,即引起较大的反响。本报特别整理出这部电视片的解说词,以飨读者,并方便文史爱好者留存资料。敬请关注。

【引 言】

立马风陵望汉关,三峰高出白云间。西来一曲昆仑水,划断中条太华山。

——清·纳兰峻德《望潼关》

诗人立马风陵渡,凝望着一河之隔的古关口,极目骋怀,思接千载。这首诗不仅形象地勾勒出一座城市独特而重要的地理方位,而且无声地唤起一个民族沧桑而厚重的历史记忆。

一粒火种,点燃了先民的卓绝智慧;一座宫殿,珍藏了民族的璀璨艺术;一片古建,见证了五朝的更迭兴衰;一方古渡,流淌着岁月的传奇故事。这就是位于晋陕豫交会处黄河“金三角”地带的山西芮城。

【地名记】

(同期声,童声齐诵)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

这首出自《诗经·魏风·伐檀》的著名诗篇,创作于古魏国的檀道岭上。而檀道庙就坐落在这里。

檀道庙因檀道村而得名,又因闲田而广为人知。在司马迁的皇皇巨作《史记》中,记载了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虞芮闲田”的历史故事。

“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惭……遂还,俱让而去。”

殷商时期,虞芮两国之君为争相邻之田,一起去周地请教周文王。进入周境,看到周人走路时互相让道彬彬有礼,耕田时互相让地畔,两国国君非常惭愧,于是,未见文王,各自回国,双方都将其所争之地让出。虞芮和合,“以为闲原”。

这个故事同样被《诗经》传诵下来,在《诗·大雅·緜》中留下“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的佳句。为纪念虞芮两国国君的美德,古人在檀道庙种下两棵柏树。

(同期声,中共芮城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董少峰)小朋友们,为什么这两棵柏树分别属于不同的县?这是因为,这个地方“虞芮闲田”的和合精神和礼让之风在这儿发扬光大。

左面的柏树位于古芮国(今为芮城)境内,右面的柏树位于古虞国(今为平陆)境内,两县各奉其一。它们都是郁郁“周礼”的见证者。

(同期声,芮城县原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景昆俊)所谓国,就是地方一个建制单位。古代君王分封他们的子弟或是他的功臣在这里。它和后代的国家的概念职能是两回事情。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举兵伐纣,天下诸侯群起响应,商朝灭亡。西周初武王分封姬姓子弟于今芮城县境域,建立魏国。《诗经·魏风·伐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期。周惠王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献公率军灭魏,将魏地赐予毕万为采邑,并封其为大夫。《史记·魏世家》记载了此事: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此后,一直到秦国统一天下,芮城属新魏国管辖。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汉王朝在芮城建立了有史可考的第一个县级建制,因位于黄河之北定县名为河北,县治所在今古魏城遗址。

(同期声,景昆俊)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这才把原来的河北县改称芮城县,就是现在的县城所在的地方。咱们这个地方,在周代属于古魏国,这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了芮城县的名称。

此后,除了短时间用过长乐、永乐等寓意吉祥的县名外,“芮城”二字一直沿用。

1947年4月29日,芮城县解放,属晋冀鲁豫边区太岳行政区第三分区。1949年划归运城管辖至今。

巍巍中条,镌刻着一方古国的千年佳话;滔滔黄河,流动着千古礼仪的美德传统。

(字幕,简表)

山西省 芮城县

面积:1175.55平方千米

人口:约41万

民族:汉族、回族、满族、藏族等18个民族

特产:苹果、花椒、芦笋、阳城卤肉等

【考古记】

2019年3月28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的圣火采集仪式在芮城西侯度举行。火炬手采集到的西侯度文明圣火从这里出发,传向神州大地。这是西侯度时隔近六十年再一次迎来世人的瞩目。

1959年,匼河遗址发掘过程中,考古学家贾兰坡带领的考古队在西侯度发现动物化石和三块疑似人工打制的石块。

(同期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益人)这可以说是一次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同时呢,这个是我们东亚地区最早发现的早更新世人类遗址,这个遗址的发现,它的意义在于把人类的历史往前提了100多万年。

这个地方就是西侯度遗址主要的发掘区域,这个地点叫“6053”地点,上面有48米的离石黄土和7米的马兰黄土,那么这个下来以后有17米的沙层。那些石制品啊,动物化石的小碎骨头,还有疑似烧骨,就出现在这里。

经过1960年进一步确认、1961年至1962年两年发掘,在距离地面59米的文化层中,考古队员们惊喜地发现了被人为加工的石制品、动物骨骼以及带有切痕的鹿角化石。同时出土的鹿角、鹿骨、马牙化石,颜色呈黑、灰、灰绿色,经化验确认它们是烧骨,可能与人类最早用火相关。

(同期声,王益人)西侯度遗址发现了二十几种早更新世初期的动物化石,这些动物化石甚至有的超过二百万年。

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队,在芮城境内发现了仰韶时期的镂孔柱状陶器,经过反复试验,这一器物很可能是用来保存火种的,他们命名其为“火种罐”。

今天的人们应该知道,火种对我们的先祖有着怎样重要的意义,正是有了这简陋的器物,才使火种得以保存,我们的文明得以开启并延续。

2003年,芮城新石器文化遗址清凉寺史前墓地的考古发掘再次惊艳了考古界。古墓群位于县城东北约20千米的清凉寺附近。早在20世纪50年代,这里就被确定为仰韶文化遗址,因靠近坡头村而被命名为坡头遗址。

2003年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清凉寺古墓群展开了谨慎细致的大规模勘察。

(同期声,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薛新明)从2003年的冬天到2005年的冬季,我们连续对清凉寺墓地进行了发掘。在面积大约有3000平方米的范围之内,发掘了355座墓葬。发现的玉石器总数250多件,其中有玉璧、玉环、玉钺、玉琮以及多孔石刀等等。玉器的特点是史前不同区域的玉石器,往中原传播和融合的一种体现。在考古发现中,清凉寺墓地也是绝无仅有的。

古雅的玉器散发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幽幽之光,是中原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这些珍贵的玉器规模之大、数量之多、种类之全,在同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十分罕见,因此被评为2004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同期声,薛新明)在清凉寺墓地的一些墓葬中间发现了殉人,有的墓葬多达四个殉人。尤其引人关注的是,有一座墓葬,墓主人仰身直肢,在他的脚部跪着一个垂头、反剪着双手的死者。这些墓葬完美地诠释了从动荡到规整的一个发展历程。这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这些遗址的发现,不仅确认了芮城作为古老的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的重要地位,也再次向我们证明,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

【文保记】

1957年,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水库。这是黄河流域第一个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永乐镇招贤村的永乐宫正好处于工程淹没区内。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好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国务院决定将永乐宫整体搬迁至20千米之外的龙泉村,在西周的古魏国都城遗址上,进行复原。为了让壁画最大限度地保存原貌,文化部先后抽调了美术界的精英,历时七个多月,将近千平方米的壁画逐一临摹下来,作为恢复依据。

(同期声,永乐宫壁画保护研究院院长席九龙)当时,技术人员采取了切割后重新拼接复原的办法,在切割时避开了人物的头部,尽量不损伤画面的精细部位。当时曾有人风趣地说,这是在搞“壁画拼图”。

前后历时八年,在众多艺术家和能工巧匠的共同努力下,永乐宫奇迹般地重现在如今的位置。永乐宫的整体成功搬迁,开创了我国大型古代建筑及壁画搬迁保护的先河。

1998年10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永乐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临摹永乐宫壁画,是中国人物绘画学习者的必修课。每年春秋两季,永乐宫都会迎来中国各大美术学院的师生。在众多的临摹者当中,刘庸之坚持的时间最长,也是最痴迷的一位。

刘庸之,1970年开始从事绘画工作。1997年,当他第一次来到山西永乐宫临摹壁画,就被这里精妙绝伦的大型壁画艺术深深吸引。

(同期声,永乐宫壁画临摹者、画家刘庸之)刚进到这个永乐宫大殿以后,感觉特别震撼,大气都不敢出一口。

沉浸其中的刘庸之,仿佛一下子感觉到时间静止。于是,他作出了一个改变一生的决定,把壁画全部临摹下来,细细体味中华民族伟大的艺术瑰宝。

(同期声,席九龙)永乐宫扩建于蒙元时期,前后历时110多年,殿内的壁画尤为珍贵,代表着中国寺观壁画的最高成就,可与敦煌的壁画相媲美,被誉为“东方艺术画廊”,是研究中国十三、十四世纪政治、思想、文化和艺术难得的宝贵资料。

芮城永乐宫与北京白云观、西安重阳宫并列为道教“三大祖庭”。

(同期声,永乐宫导游)我们现在走近的这个碑,是永乐宫距今为止,碑体通高最高的一个碑刻,也是我们的建宫碑。那么,永乐宫为谁而建立?吕洞宾。所以在碑文的中段,我们会看到唐末以来,士人给其故居屋膀曰“吕公祠”。

永乐宫古朴典雅,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着宫门、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建筑结构上使用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壁画中的吕洞宾位列道教八仙之一,原名吕岩,号纯阳子,唐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生于芮城永乐镇招贤里水竹墟,今芮城县永乐镇招贤村。

永乐宫壁画虽是叙述吕洞宾、王重阳的故事,但却妙趣横生地展示了社会各阶层的活动,既有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又有达官贵人的政治活动,还有本土道教的宗教仪式。

永乐宫壁画继承了唐、宋绘画艺术。特别是三清殿的《朝元图》,采用程式画法,大殿壁画近300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无一雷同。这些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宏阔而精美的壁画艺术,让参观的游客叹为观止。

永乐宫壁画集历代壁画大成,直接继承了唐代宗教壁画的人物造型,比例严谨、用笔细致、姿态生动、衣纹畅快、气势磅礴的大唐风格,沿袭了以吴道子为代表的唐代正统派的绘画传统。壁画色彩绚烂,采用珍贵的天然矿物质材料,经久不变。

这些震撼而富有冲击力的壁画,深深地吸引着刘庸之。让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画就是17年,永乐宫几乎成了他生活的全部。2014年,刘庸之圆满完成了永乐宫三座大殿壁画共四大幅1比1的临摹工作。同一年,他将这座重达500多千克、展开后可铺满一个足球场的“移动永乐宫”在武汉展出,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一百多年的匠心雕琢,七百多年的岁月沉淀,永乐宫是芮城的,它所代表的精湛而高超的艺术,则是属于中国乃至全人类的。

【古建记】

被称为“芮城通”的刘海波,作为土生土长的芮城人,凭着对家乡文化的热爱,20多年来,一直都在整理与记录着芮城故事。然而,连日的阴雨,让他对那些古建筑有些担心,于是他专程从省城请来古建专家贺大龙,一起来到位于古魏镇龙泉村的广仁王庙。

贺大龙,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研究馆员,参与了2014年的广仁王庙唐代木构大殿的修葺工作。广仁王庙又称五龙庙,因五龙之中的青龙被称为“广仁王”而得名。

(同期声,贺大龙)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这儿一个“民”字少了一笔,这儿还有一个,明确了年代,足以证明(五龙庙)是一座唐代建筑。

庙墙上镶嵌有唐碑两通,一通为《广仁王龙泉记》,唐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立,详细记载了县令于公凿引龙泉之水灌溉农田的事迹;另一碑为《龙泉记》,唐太和六年、公元832年立,记载了扩建修葺五龙庙始末。

(同期声,贺大龙)实际上广仁王庙开始它就是个龙泉祠,到了宋代以后才有了广仁王封号,是宋徽宗册封的封号。所以,广仁王庙应该说是我们目前知道的给龙王立祠和塑像最早的实例了。

广仁王庙是唐代祭祀龙王风俗最早的遗存实证,曾经香火不断。

(同期声,贺大龙)那么解读它这个唐代特征,就只能看它最原始的、最本源的、最真实的,就是它的梁架和斗拱。广仁王庙的四椽栿不用内柱,四椽栿伸出去做华拱。它的平梁跟托角的结构关系,都跟(五台山)南禅寺是非常相似的。同时,它还有一些更早期的特征,比如说斗拱不用令拱,不用耍头,还有它的扶壁拱,这些都是在唐代壁画当中可以见到的早期的唐代特征。所以说,它是初唐时期的一个风格。

在现存于世的四座唐代木构建筑中,广仁王庙是唯一的道教建筑。历经千年风雨,广仁王庙已成为一处以展示中国古建筑文化为主题的露天博物馆。这座千年古庙,俨然成为一座生生不息的(古建)“活化石”。

离开广仁王庙,刘海波来到了城隍庙。

(同期声,中共芮城县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刘海波)芮城城隍庙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大、最完整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县级城隍庙。

走过山门,正对面便是享亭,俗称“看台”,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在享亭的后面,紧紧挨着的三座大殿,依次为明代献殿、北宋大殿和清代寝殿。

(同期声,刘海波)咱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大殿,是宋代的一个大殿,前面这个是明代增建的献殿。宋代的时候,它里面的供品摆放得比较多,到了明代满足不了了,所以就加了这么一个献殿。

据《芮城县志》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大殿由知县事廉义叟建,现存建筑面宽五间,进深三间,历代修缮后,仍然保存下梁架、斗拱等宋构原物。

(同期声,刘海波)这块碑上记载了咱们这个城隍庙的大殿始建于宋。在这上面明显地记载,大明嘉靖二十年,证明了这块碑是在明代所刻制的。

歇山山面上的“二龙戏珠”琉璃悬板,是明代作品,富丽堂皇,是罕见之作。

(同期声,刘海波)芮城县是一个文物大县,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有248处之多。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2处。在三平方公里之内,能够找到唐宋元明清五朝古木(结构)建筑不断代,这在全国来说是绝无仅有的。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些处处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杰作,凝固着时代的审美,凝固着先人的创造,更凝固着芮城的文化和记忆!

【音律记】

晨曦初露,翠鸟鸣啼。线腔艺人姚艺民在自家院子里拉起了板胡,这已经成为他多年的习惯。姚艺民从事线腔艺术演出、教学和研究已经40多年。

(同期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线腔、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艺民)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前辈们和老师大部分是口传的,我把老师和前辈们的口传的东西,用文字记下来。

线腔又称线谱戏,也叫“吊猴”“吊线猴”,是提线木偶所用的腔调,其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是芮城独特的稀有剧种。

今天是送戏下乡的日子,姚艺民和他的团员给大家送来的是线腔剧目《七斤三两》。台上各色人物唱念做打,有板有眼。一唱一和,道尽人间悲喜;一腔一调,彰显魏风晋韵。台下观众不断发出阵阵喝彩。

(同期声,姚艺民)线腔的剧目取材主要来源于民间传说和传统故事,像《七斤三两》这个小剧,主要宣传了孝敬老人和厚德文化。

2002年在全国小剧种汇演比赛中,获得表演综合一等奖。受蒲剧、秦腔、眉户等剧种的影响,线腔唱腔激昂奔放,音乐婉转动听,对白诙谐幽默,剧情妙趣横生,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传统线腔的演出方式,是提线来控制木偶进行表演。艺人们通过熟练的提、拨、勾、挑等八种技法,赋予戏偶以灵动的艺术生命。在老艺人们娴熟的手法中,这些线偶自然地做出各种惟妙惟肖的戏剧动作。

1961年秋,芮城线腔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的改革,这是线腔艺术表演上的一个重大突破,真人演出替代了提线木偶,一人说戏变成分角色扮演,大大增强了线腔艺术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曾经在舞台上活跃多年的姚艺民现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线腔戏曲艺术教学和传承上,他希望通过这样的形式,更好地普及线腔艺术,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上这一古老的艺术。

(同期声,姚艺民)我现在是一名音乐老师,在学校里主要负责“戏曲进校园”这项工作,通过教学使孩子们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把我们线腔艺术事业世世代代传下去。

2014年,芮城线腔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这朵扎根于古魏大地的民间文艺之花,沐浴着新时代的阳光雨露,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默默点缀着百花齐放的中国传统艺术大花园!

【当代记】

这里是位于芮城县城东南十千米的大禹渡。历史上,这里是黄河重要的渡口,也是连接西北和中原的重要漕运水道。相传华夏祖先大禹由此乘舟上凿龙门,下开三门,留下了“大禹治水”的千古传奇。

雄伟的大禹塑像旁,六条引水管道俯卧崖坡、探首黄河,犹如六条巨龙,气势壮观。1970年,国家投资在这里兴建了国内单级扬程最高的农业引黄高灌工程。

(同期声,运城市大禹渡扬水工程负责人董曾武)大禹渡扬水工程有三大特点:两厢沉沙池解决了黄河泥沙含量大的问题;移动泵车解决了黄河水位变化大的问题;单级扬高193.2米突破了当时一级扬高百米的极限。

工程建设历时四年,黄河水在此一改浑浊的容颜,泥沙排入黄河,清水抽上去,浇灌213.3平方千米良田。今天的大禹渡,青山绿水,风光旖旎。

顺大禹渡溯黄河而上40千米,即是黄河最著名的渡口芮城风陵渡。这里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如今已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风烟已逝,长河落日,两座古老而又年轻的渡口,延伸着古芮国的地理版图和文化精神,描绘着今天芮城的黄河美景与发展蓝图。

一眼望去,绵延40千米的中条山麓漫山遍野一片蓝色的海洋。那是光伏板在阳光照射下闪动着光芒,与青山远黛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同期声,芮城县能源局负责人姚建鹏)这里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县级集中式光伏发电基地,装机量97万千瓦时,总投资66亿元。基地采用光伏行业新产品、新技术,降低了光伏发电成本,提高了发电的转化率。

地处中条山中段,芮城地势北高南低,一面阳坡,呈阶梯状分布,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是光伏发电的理想地域。一期项目2016年获国家能源局批复,2017年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目前项目累计发电量15.5亿千瓦时,产值12.1亿元。

凭山坡之势,借太阳之光,光伏发电与中药材灌木林业相结合,昔日的荒山变成了“致富山”。

故国虽远,美德长存。今天的芮城秉承和合精神,遵从自然之道,充分利用地理优势,走上了一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的光明之路!

【后 记】

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金·赵子贞《题风陵渡》

日夜奔腾的黄河,赋予古老的芮城以生命的港湾;德泽深厚的芮城人,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回应着母亲河的厚爱。远古的圣火,从这里照亮了古老的东方文明;精美的壁画,在这里辉耀灿烂的民族艺术;沧桑的古建筑,在这里鸣奏着木石砖瓦的不朽旋律;悠悠的古渡口,在这里回味着千帆竞发的往昔繁华。

高山巍峨,大河奔腾。

芮城,生生不息的一座古城。

如今,创业垂统,已成为泱泱黄河上的耀眼明珠!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