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学操作之我见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12-06

孙丽博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扎根于语文教学多年,现浅谈对语文课堂教学的愚见。

一、以“学生自学”为主

任何一篇新文章,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而又充满神秘感的。所以在教师讲解课文之前,可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了解,揣摩课文。

首先是字词。每学期开学,我总要求学生每人一册《现代汉语词典》,目的很简单,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任何一个生字词都由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对于这种能力的培养,教师贵在持之以恒。例如,在阅读时,突然出现了学生不认识的字,作为教师,我觉得此时不能直接告知学生该怎么读,而是要求学生立即查字典,久而久之,学生自己动手查生字词的习惯养成了,教师在教学时便可以省去许多解决疑难字词的时间。

其次是对作者以及课文背景的学习。要想深入理解课文,那么对作者以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是必须要了解的。有些教师会在上课的过程中,逐步给学生介绍。我认为,这一步可以省去。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手头资料来解决这一环节。比如练习册,它就是本不错的辅助资料。练习册上的“相关链接”中有很详细的“作者简介”“助读资料”。而我们所要介绍给学生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也不外乎是这些。

再次是让学生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提出一些问题。要学生完全自主地去理解一篇课文是很有难度的。但我们可以让学生初步提出一些较浅显的问题,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完成对课文的初步理解。

二、以“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为主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是知识唯一的占有者和传递者,教材也不是不容怀疑的文本。教材应成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中介,为此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给学生提供探究和创造的契机。这就要求教师给予学生适时地引导。

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发掘出课文的主旨内涵,我习惯以问题进行引导。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再由深及浅。对于问题,由谁来解决呢?当然是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合作、探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再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深入引导。

三、教师要抓重点、难点进行讲解

教师用来进行引导的问题,我们不必各个都要求答案跟我们预期的一样。我认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必面面俱到,只要抓住其中的一点或者几点进行理解即可。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准确地抓住课文的重点、难点,用简练的语言予以讲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课堂检测

教师可以根据课堂需要来设置检测题。可以是延伸拓展,可以是基础检测。还可以是背诵默写。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综上所述,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和创新能力,这些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就得以实现。

      (作者系闻喜县礼元初中教师)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