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社会>

把楹联文化注入学生心田

——记2019年“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获得者、夏县中学教师张丹薇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郑菲时间:2019-11-29

她是一个追求语文灵魂的师者,是一位推行楹联教育的实践者;她以诗意的语言给学生打开了一扇扇通向美的窗户,用人文的情怀感染熏陶着莘莘学子,她就是夏县中学语文教师张丹薇,由于致力于传统文化——楹联的普及和教育,今年,被授予“山西省劳动模范”称号。

近日,记者走近张丹薇,去读一读她背后的教学故事。

潜心钻研,用心教学

1995年张丹薇来到夏县中学任教,最初是一名历史教师的她,在学校缺语文教师的时候,被学校调去当语文教师。之后的她就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

这些年来,从最初非科班出身、显得有些吃力的教学,到如今在语文教学中悟出自己的教学之道,张丹薇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精力和努力。

教学中,张丹薇提出“大语文”课堂理念。

她认为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四十五分钟的课堂,而是置于更广阔的天地。只要有心,处处皆语文,不只是课本、课堂才有语文,电视剧的台词、广告中的广告词、春节贴的对联等都会存在语文知识。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张丹薇善于利用“情境教学法”,并把楹联教育纳入语文教学,用诗意的语言带领学生学懂课文。

张丹薇说:“课本的文字是死板的,有时也不好理解,情景教学法可以让语文课充满活力,可以利用语言的优势让学生在读作者文字的时候和作者进行‘交谈’,比如分析《我的空中楼阁》一文时,可以用有趣的楹联、古诗词导入等方法,让学生在进入课文中后,去理解课文,找到触动学生心灵的地方。”

教学相长是张丹薇多年从事语文教育最深的一个感受。“学生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对知识的渴望,不断激发着她的热情。

张丹薇告诉记者:“当时在讲臧克家的作品《老马》时,从表面上看,写的是一匹负重受压、苦痛无比、在鞭子的抽打之下不得不向前挣扎的老马,实际上写的是受苦受难的旧社会的农民。而有位学生看到这首诗时想到的是他父亲的形象,当时我就在想,语文不是死板、教条的,它没有一个标准的答案,每个学生由于生长环境、经历等原因对文章的解读会不同,这也让我对讲授课文有了别样的想法。”

热爱楹联,传承古典

每天晚上一个多小时的固定时间,是张丹薇的读书时间。在这段时间,她尽情地徜徉在自己喜欢的古典文学里。

受家庭的熏陶和学校的浸染,张丹薇对古典文学爱不释手,尤其是楹联,更让她情有独钟。

“爷爷是一名语文教师,在我小的时候,他总是让我学习古诗词,或许这就是最早激发我喜欢诗词和楹联的原因吧。”谈起楹联,张丹薇这样说。

长大之后的张丹薇,逐渐开始了她的楹联学习之路。只要有时间她就去翻阅各种与楹联有关的书籍和资料,也与许多楹联爱好者切磋交流。

“越学习,越深入,越觉得自己欠缺太多。”张丹薇索性就在自己的床边、书桌上放着《对联话》《唐宋诗举要》《颜氏家训》《说文解字》等书籍,以供她随时阅读和学习。

2006年,张丹薇在走自己楹联路的同时,她所在的夏县中学也逐渐开始重视楹联文化。

2008年,夏县中学开始开展楹联教育。

要开展楹联教育就离不开适合高中生的楹联教材,张丹薇和另外一位教师根据《联律通则》主持编写了校本教材《对联教程》。

“这本书主要是针对高一、高二的学生,我们根据学生对古诗词和楹联的认知特点和程度,由浅入深地把名家作品编辑成册,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进行修订和改善。”张丹薇告诉记者。

有了教材,谁来授课?张丹薇率先担任起了楹联教学工作。

张丹薇认为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兼具文学性、大众性、实用性等特点,传承和弘扬楹联文化,有助于激活思想,敏捷思维,锤炼文字,放飞想象,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随后,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楹联教育的优势,也加入进来。

在教授楹联的过程中,张丹薇也遇到不少困难。“楹联虽然逐步走向大众化,但毕竟还不是通用课程”。更有一些人嘲笑说:“楹联是落伍的文化”……这些质疑声让一些学生也开始抵触楹联,觉得学了没用。

然而,她始终不曾动摇。她认为,只要是优秀的文化,就没有落后之说。传统的楹联文化充满了人文素养和儒雅气质,它对于学生高雅品位、高尚品质的形成都有利无弊。

在张丹薇的带领下,学生逐渐喜欢上楹联,也创作出大量的优秀作品。“静听草长志同长,凝望花开心自开。”“虽无海味山珍,一饭一粥,亦足以充实肠腹;当有儒雅风骨,互谦互让,何处不彰显文明。”“效孙康映雪,十载寒窗应折桂;学陶侃惜时,一朝椽笔必惊人。”……跟着教师学习、与教师切磋,学生进步很快。

今年高三的白慧敏跟随张丹薇学习了一年的楹联,收获很多也感受颇多。她记得张丹薇在她的周记本子上写过一句话“孤独使我们深刻,安静使我们平和”,她想,这可能就是老师在创作楹联过程当中的感受吧。

“学习楹联,使我在枯燥紧绷的学习生活中找到一丝柔美,一种心灵的滋养。当然也学到了很多楹联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就我个人来讲,楹联对我最深的影响则是丰富了我的生活,塑造了我的人格。短短‘楹联’两个字,包含的是从古至今的故事,是生活中的细微小事。这也使得我更热爱生活,有了楹联的陪伴,少了些面色凝重的锋芒,多了些体味生活的美好。”白慧敏说。

除了理论上的学习,学校还组织开展了许多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楹联活动,诸如“爱护花草”征联、“文明餐厅”征联、“祝福高考”征联等,使楹联文化教育贴近生活、深入人心。

如今,漫步夏中校园,教学楼、宿舍楼、餐厅等门口随处可见寓意深长的对联。“沐夏禹德泽,圣殿高坛,指点千秋正道;纳瑶台灵气,远风时雨,兹蓉一圃新苗。”“树木无私,唯期以春华秋实;育人得法,所本为舜德禹行。”“香辣酸甜尝尽诗书味,瓢盆锅碗奏出生命歌。”这些对联,营造了浓浓的楹联氛围,为校园增色不少。

收获源于付出。2014年,中国楹联学会授予夏县中学“全国优秀楹联教育基地”的称号,同年,中国楹联学会会长蒋有泉在考察该校时表示,“一个中学,学生联作整体水平这样高,很了不起”。

书山有路勤为径,张丹薇在实施楹联教育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创作诗词楹联作品,她的许多作品被多家报刊及网络媒体刊登,她个人在全国联教交流年中被评为先进个人,也荣获“全国优秀楹联教师”“河东联坛十杰”等称号。

从最初跨学科教学,到如今担任年级教研组组长,承担示范课任务,指导青年教师;从喜欢楹联到给更多的学生普及楹联知识,让学生喜欢楹联,张丹薇凭借着一点一滴的努力和付出,给予学生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学无止境,联亦无止境。张丹薇将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把楹联教育做好,把心之所爱注于学生心中。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