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文明新风润心田——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11-22

记者 吴 莉 裴旭薇

▲11月5日,沟渠头村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在餐桌前等待吃饭。  记者 金玉敏 摄

红白事在村广场集中办,省钱省力省心,村民受益纷纷点赞;7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吃饭,日间照料中心充满欢声笑语,在外子女没有了后顾之忧;五星级文明户“星光大道”长廊引人驻足,家风家训彰显新时代德孝之风,村民争当孝亲敬老模范;中药材种植让农民鼓起了钱袋子,成了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如今,村容整洁、村民富裕、乡风文明的闻喜县薛店镇沟渠头村成了十里八乡村民羡慕和向往的“明星村”。

近年来,该村先后荣获“全市先进基层组织”“运城市文明村”等20余项荣誉,先后有来自全国6个省(市)万余人次来这里考察、学习、观摩,沟渠头村由过去的“贫困村”变成了现在的“明星村”。

近日,记者来到沟渠头村,了解其在移风易俗、建设文明村风方面的实践和探索。

移风易俗 红白事集中办

事主举办人在事前3天向村红白理事会申报,红白事用一天时间在村广场集中办。早上大烩菜,中午正席,席间取消烟酒,每桌200元标准——这基本是沟渠头村所有红白事的办事流程。除此之外,在沟渠头村,丧事亲戚祭献一律不抬食箩,封棺一律不请乐队;婚庆喜丧不使用礼炮车,车辆不超过6辆,不印发请柬;孩子满月、上梁、乔迁、升学等事宜不搭豪华喜棚,只安排一餐正席。这些去繁就简的新风尚在沟渠头村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规定。

2014年,为了扭转村里红白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互相攀比的不正之风,推进移风易俗,沟渠头村成立红白理事会,变以前事主操办为村委会统一管理、统一筹办、统一标准、统一价位,由干部、党员、老年协会成员率先垂范,带头实施,广大村民积极响应。这样就大大简化了办事流程,节约了成本开支。据统计,成立5年来,红白理事会先后为村民节约各项开支100万余元。

“村里办红白事有一些多年遗留下的陋习,村民之间相互攀比,怕丢了面子,觉得办得太简单了会显得寒酸。”该村党支部书记杨锁旺告诉记者,为了杜绝攀比和浪费之风,村“两委”将红白理事会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所有人不管家里条件好坏都一个办事标准,一开始有的村民有抵触情绪,但时间长了大家都尝到甜头了,就会自觉遵守这个制度。”

该村老年大学校长杨永狮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对村里的红白事集中办的规定非常赞成。“以前办事,事主一家上下要前前后后忙好些天,几乎要蜕一层皮,关键是有些陋习纯粹就是浪费钱,没任何意义。这几年,村民都习惯了这种简单的方式,花小钱就把事办了,村里俭朴文明的时尚新风蔚然兴起。”

免费午餐 日间照料暖人心

沟渠头村70岁以上的老年人168人,空巢孤寡老人占七成以上,老年人的生活难以保障。为解决外出打工人员家中老人无人照料的现实问题,沟渠头村日间照料中心于2014年应运而生,并与红白事集中办有机融合,将各家办席的盈余用于日间照料中心日常开销,让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在这里免费吃一顿午餐,得到了老年人及其子女的欢迎和点赞。

入冬以来,每天固定在日间照料中心吃饭的老年人就有70多人。每天饭前半小时是老人们轮流讲课的时间,内容包括党的时事政策、老年人健康知识、家风家教故事等,老人们会一起唱红歌或戏曲,这里几乎成了老年人的娱乐天地。每年春节,村委会都会为老人发放过节食品,并为老人免费理发,在这里,老年人胸怀开阔了,心态愉悦了,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自去年6月起,该中心还坚持每月为老年人举办一次“集体生日”,赠蛋糕,播乐曲,佩红花,戴寿帽,让老年人体会到关心和温暖。

5年来,日间照料中心运行花费达到了20多万元,该中心非但没有向群众收取过任何费用,还推动了全村孝老爱老蔚然成风:自发捐款捐物的人越来越多,单单2017年捐款就超过了1万元,平时还有人免费提供蔬菜、肉等食品。日间照料中心只请了一名厨师,其他人员都是义务帮厨。老人们深受感动,纷纷要求发挥余热,分片承包了村里的卫生清洁工作,真正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养。

产业兴村 发展才是硬道理

沟渠头村共有8个居民组,1600余人,67名党员,曾因自然条件恶劣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多年来,村民以传统的小麦为主要农作物,遇到好年成,每亩地收入也就500元左右。村干部们深知,文明乡村是建立在农民生活富裕的基础之上的,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精神才能富起来。

2014年开始,村“两委”号召村民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提出了“抓特色、促发展、富民生”的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先后到河北、四川等地多次考察,引进了远志中药材种植,试种后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后,该村在村“两委”的引导支持下,由药材种植能手牵头,先后成立了3个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几年下来,共有430户农户加入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育种、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打消了农户不懂技术、怕担风险的顾虑。目前,沟渠头村4000余亩耕地中,中药材占地3800亩,成了名副其实的中药材专业村。

为解决农业水利问题,该村实施了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新打灌溉深井4眼,铺设灌溉管网1.98万米,把4000亩旱地变成了水浇地,亩产量提高了45%,改变了农民靠天吃饭的命运。如今,该村的中药材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村共培育药材经纪人100余人,常年加工药材的劳动力不计其数,形成了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体系。每到收获季节,全村一派繁忙景象,收获、晾晒、加工,大小商贩来来往往,平均每亩中药材可收入6000元至8000元,中药材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支柱产业。2019年,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达1.5万元,预计到2020年将达到2万元。

和谐稳定 家风家训聚合力

近年来,沟渠头村不断加强基层党建,发挥“三个书记”的优势,即村支部书记、名誉书记、第一书记齐心协力,同心同德,共同为村里建设发展出谋划策。同时,该村形成了以村党支部为核心,村委会、村民监督委员会两个基层自治组织,团支部、妇联两个基层群团组织,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等6个基层组织同向发力的基层组织框架,形成靠制度管理、按流程办事的规范管理体系,党的基层堡垒更加坚固。

村干部的模范带头和基层党建的加强也进一步在村民中形成了凝聚力。该村通过每年的评选活动,选树了一大批“先进党员”“孝顺儿女”“模范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村民争相学先进、当先进,用家风家训兴起德孝之风,让文明和谐之花在沟渠头村绽放出光彩。

62岁的五保户杨水利拿出自己省吃俭用攒的100元钱,捐给村里的日间照料中心;村民杨高升收到外村陌生人汇错的5万元,硬是千方百计找到失主把钱还了回去;在县城打工的张红菊每天回来照顾患病的公公,为老人洗衣做饭,夏天还推着老人在路上散步乘凉;90岁的王秀英在继子的照顾下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一家四代人其乐融融,幸福和谐……

近年来,闻喜县大力创建“家风家教文化之乡”,全面推进家风家训建设。沟渠头村也不例外,全体党员不仅“戴党章、亮身份”,而且每个党员带头制定自家的家训,教育子孙后代要传承优良作风。在党员的带动下,该村涌现出一批新乡贤,在外的沟渠头人纷纷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家乡发展作贡献,为家乡人民谋幸福。

从“贫困村”到“文明村”,沟渠头村的嬗变带来了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带来了和谐稳定、民主富强的美丽乡村。未来,这个文明村也必将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