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今日运城>

挪出穷窝窝 栽下摇钱树——芮城县大王镇易地搬迁扶贫工作纪实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11-21

解世强 杨惠生

初冬时节,刚刚忙碌完巷道卫生整治工作的芮城县大王镇农民宁建英坐在宽敞明亮的新家客厅,望着儿子儿媳的结婚照,感慨地说:“党的易地扶贫政策就是好啊!挪了穷窝,圆了我的梦想!”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和“标志性工程”。芮城县大王镇按照“政府引导、规划先行、政策扶持、群众自愿、产业支撑、基础优先、稳定发展”的思路,精心组织实施,实现由被动搬迁到主动搬迁,走出了一条具有大王特色易地扶贫搬迁之路。2016年以来,该镇先后将磨涧村所属的下方寺、杨岭、南辿、小池、桥坪等自然村202户639人搬迁,拆除旧宅院复垦土地260余亩,新建成磨涧复兴小区、南辿振兴小区、小池龙兴巷、桥坪永康巷4个集中安置新区和斜坡、韩卓、古仁、金盆、上坊、大王等搬迁小景点。

立足镇情,

理清思路明方向

磨涧村里的下方寺、杨岭两个自然村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村庄,曾经流传这样一句话“先有下方寺,后有永乐宫”。由于水资源枯竭和自然条件不断恶化,加之南辿、桥坪、小池等自然村群众居住分散,致使当地基础设施难以配套,扶贫成本巨大。为此,该镇党委书记蔡林权、镇长马刚下定决心,多次进山入涧,在科学分析镇情的基础上,前瞻性地提出了搬迁扶贫发展思路,对下方寺杨岭、小池西坪、桥坪西沟实施整村搬迁,南辿、斜坡、韩卓、古仁、金盆、上坊、大王等其他村插花搬迁,从根本上改善贫困农户生存发展条件,创出一条具有大王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稳定脱贫新模式、新途径。

创新方式,

提升群众获得感

方向明确以后,大王镇广泛征求社会各方意见建议,明确搬迁办法,出台保障措施。在实施推进集中安置点建设上,严把工程质量关,严格落实人均建筑面积不超过25平方米的政策红线,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建设。同时,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县包片领导、帮扶工作队、镇机关干部、村组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攻坚力量。

该镇创新创优工作方式,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家中开展谈话交心活动,为群众释疑解惑,动员群众积极搬迁,先后化解难题103件,拆除旧宅430间,堵破窑洞56孔,复垦耕地260亩。同时,对按照工程要求拆除复垦到位的搬迁户及时兑现奖金,既鼓励了搬迁户的主动性,又解决了搬迁户发展后续产业急需资金短缺难题。

古仁村搬迁户姚俊兵在帮扶干部的技术指导下,承包种植了20亩玉米,在夏玉米追肥浇水正需要资金的关键期,领到了拆除复垦奖励金。他拿着现金到村水利管理员处缴水费时激动地说:“多亏了这笔奖励金,我家今年的玉米长得很不错,再浇一水,亩产千五是稳稳的!”

探索实践,

培育产业强后劲

为助推全镇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大王镇党委、镇政府在实施搬迁前期,就考虑到搬迁后如何发展生产的难题如何解答,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

——镇里同从事多年电子加工、销售的创业成功人士杨建成达成协议,在大王集镇西侧,由镇政府投资80万元,建设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年可收纳30余名安置点贫困户劳动力常年就近打工。

——在拆除复垦新增的260亩土地上,由村集体栽植露天香椿、中药材,建设养殖小区,在吸纳贫困户20余人就业的同时,年可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7万元。

——发挥磨涧村的竹编产业优势,积极引导半劳力贫困户在自家门口就业,编织竹篮子、工艺竹编,年人均可增收1万元。

——依托金盆村国家级运强香椿专业合作社,流转土地100亩,投资300万余元,建设暖式香椿大棚13个,采取村级认领,统一管理,吸纳50余名贫困户打工,一方面增加贫困户经济收入,一方面壮大村级集体收入,不断夯实搬迁群众的产业帮扶基础,增强发展后劲。

“行百里者半九十”。大王镇正以实实在在的措施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让搬迁户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