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共享农业科技增值的红利

——对绛县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的调研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10-28

今年以来,运城市认真贯彻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落实农业科技人员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的精神,率先在绛县试水以“科技助农提质、增量分成取酬”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科技增量改革,收到了农业增产、农技人员和农民增收“一石二鸟”的效果,为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有效打通农技推广

“最后一公里”

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配机制改革,畅通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路径,激活农技人员服务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动力,破除乡村振兴的瓶颈制约,一直都是市县主要领导亲力亲为的改革事项。

去年以来,绛县贯彻省委书记骆惠宁运城调研作出“要进一步大胆探索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分配机制改革”的指示,抢抓我省将全面推开农技人员增值服务合理取酬的政策机遇,围绕扩规、提质、强管、增效的改革试点目标,探索建立责、权、利相一致的农业科技增量分成机制,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高效推进。

实施“一把手”工程,高位统筹推进改革。绛县针对传统的山楂、樱桃等种植产业和生猪养殖业,受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大、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收益不稳定的实际,坚持把农业科技增量改革列为县委主要领导亲自抓的重大改革事项,科学设计、统筹推进。

一方面,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以农业农村、教育科技、果业、林业、畜牧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专项改革领导小组,先后4次召开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工作专题会和推进会,持续加大改革落实力度。

另一方面,结合全国、省、市惠农政策,及时出台了《绛县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及《绛县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实施细则》,深化细化工作举措及标准,运用“三个三”抓改革方法推进改革落实。同时,将试点改革纳入市委“3+1”管理考评,组织公开承诺、建立动态台账,每月一检视、每季一通报,确保改革试点高位推进。

聚焦“四项”工作重点,探索建立分配机制。围绕樱桃、药材、养殖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聚焦确立试点对象、明确服务内容、细化增量评估、划定分成标准四项工作重点,做足文章,形成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增量分配的新机制。

一是确定试点对象。县委专项改革领导小组经过深入研判、统筹分析,确定了以东录建中等4个樱桃合作社、忠德梦等3个养殖场、南樊兰峪和古绛北步康6个药材及粮菜种植基地等首批13个市场主体为试点对象。同时,在外聘2名专家的基础上,优选11名涉农技术骨干任科技指导员,全程参与农技增量改革试点,有效提升了试点的示范性和影响力。

二是明确服务内容。主要通过商签合同的方式,明确农技人员给农户提供新型品种、科技宣讲、设施管理、增量评估等具体服务项目,确保科技成果落地。

三是公正评估增量。针对影响农业收成因素多的实际,绛县改革办采取以最近3年收入的平均数为基准,科学预估当年投入成本和总收入,组织农技人员与农户商定增量分成比例合同,实现“双方满意”。

四是划定分成标准。在试点专项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根据种植作物、种植规模、示范主体性质等,实行双方协商、第三方监督的办法,确定增量部分按1∶9或2∶8分成取酬,有效释放了改革试点农技人员和市场主体的活力。

强化“三条”服务举措,分享农技增量收益。围绕提升农业增量,试点对象加大农技投入,强化农技服务,实施人员合理分成取酬,实现了农技人员和农户共赢。截至目前,全县13家试点单位实现农业增收总额500多万元,农技人员每人获取增值分成4000元至20000元不等。

一是加强农技设施运用。比如,在东录建中樱桃合作社安装自动温控设备进行示范,每亩节省人工费3000元以上,而且产品产期短、上市早、产量高,增产达15%左右。在山西绛山种业科技公司开展了1600亩有机旱作小麦示范,采取农机、飞防等多项专业科技服务,节本增效达到了10%,有效带动农业产业规模化扩张和品牌化建设。

二是加强农技管控指导。县畜牧中心技术员郑青乐等3名科技指导员,跟踪服务忠德梦、富青养殖场和佳绿养殖专业合作社,加强全程综合技术管控指导,幼仔成活率提高了5%,病疫情控制在5%以内,农户收益成倍增长。

三是突出综合施策服务。农技人员指导下柏村陈立功、史村张明祥等果园,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引进和有机肥使用等示范种植,实现了传统果向有机果的转变,樱桃、山楂等果裂少、形色美、口感好、品质高,市场占有率明显提高。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包括古绛北步康的有机旱作小麦在内的蔬菜、草莓等节本增效都达到10%以上,试点农业增量显著提升。

客观看待面临的

瓶颈制约

当前,绛县农业科技增量改革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由于受传统农业发展影响,加之农民科技素质相对弱、农作物增收周期长等实际,深化农业科技增量改革试点,仍然面临“五个不相适应”的瓶颈,需要理性看待,寻求破解之道。

一是科技增量提升与人才需求不相适应。提升农业科技增量关键在优秀农技人才,绛县现有农机、畜牧、水利等涉农科技人员共76人,但是在参加2018年试点时才优选出11人,加上从山东外聘的2人,仅能满足13家试点主体每家1人的基本需求。捉襟见肘的优秀农技人才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中品种、光照、水肥等多种自然因素及市场、品牌等经营因素的综合需求。

二是科技惠农政策与相关制度规定不相适应。中央和省相关文件提出,允许农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但近几年,纪检、审计部门在相关涉农项目检查时指出,属财政开支人员的农技服务取酬不合规,制约了农技人员投身科技增量改革的积极性。

三是广大农民的科技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全县仅有新型职业农民1977人,仅占农民总数0.9%。加之受传统农业的影响,很多农民对现代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认识不到位,从而对新品种试种、新模式推广等积极性不高。

四是增量预期与收益评估不相适应。由于农业科技增量主要取决于农业设施改善、品种更新、有机肥使用、科技管理等综合因素,同时也受气候、大小年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加之农业产业化组织程度不高、市场变化应急能力不强等,容易造成增量预期与收益评估的不一致,对科技人员的分成取酬造成一定的难度。五是科技投入与成果收益不相适应。从研发层面讲,农业科技项目周期长、见效慢,但研制成功投入使用,操作简单,比如新品种培育、果树间伐等新技能,农户很快就能学会,如果不能兼顾好两者利益,无疑会影响到农业科技工作者研发的积极性。

加强改革的系统集成和

协同配套

深化绛县试点成果,破解农业科技增量改革瓶颈,应统筹用好中央、省科技惠农政策和运城市配套措施,系统集成,协同配套,加强农技人才储备,搭建科技服务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落地,释放科技增量势能,推动我市农业转型升级,使农业农村现代化成为运城最大的亮点。

用足用好农业支持政策。深入研究中央、各部委和省内外科技惠农政策,积极主动向支持政策要红利。一要用好中央惠农政策。连续两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出,探索公益性和经营性农技推广融合发展机制,允许农技人员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政策,以及加快构建新型农业补贴、金融服务“三农”的系列支持政策。各级各部门,特别是涉农部门必须把准中央惠农政策要义,结合当地农情,细化落实举措,积极探索实践,推动改革落地。二要用足省市支持政策。结合市委“打造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战略目标,创造性地用好省市“三基建设”、科技扶贫、生态修复等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持续完善合作社经营机制,深化农业托管服务改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激励调动涉农科研人员投身科技增量改革的积极性。三要用活先进地区创新政策。在总结绛县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我省21个农业科技增收合理取酬试点经验和四川、重庆、湖南等地农技人员离职创业创新、兼职服务取酬等典型做法,支持涉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机关单位的科技人员,深入开展农业技术研发、技术入股、技术承包、技术服务等,提升农业产业增量,合理获取报酬,激发科技助农活力。

加强农技人才队伍建设。深度聚焦农技人才队伍,多措并举育人才,不唯地域引人才,不求所有用人才。

一要建立农技人才储备库。调研统计,全市市、县、乡三级农业系统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共有1962人,其中农业农村类1029人、果业类82人、畜牧类429人、农机类422人。可以此为中坚力量,吸纳林业、水利等涉农科技人员,建立全市农技人员基础人才库。同时,选拔一批有离岗创业、兼职服务意愿人员,作为农业科技增量改革的带头人,鼓励支持其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助农增收、合理取酬。

二要引进高技能农业人才。结合落实“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和“凤还巢”计划,通过市级涉农部门、农业职业学院、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等人才信息资源,引进农业高技能人才;借助“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利用举办农业高峰论坛、果博会等机会聘任我市特色农业急需的国内外农业专家当顾问、作指导、搞合作,提升农业科技含量和收入增量,助力科技增量改革。

三要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育。据统计,全市现有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销售等农村实用人才167262人,要将这些乡土人才作为人才储备链条末端,鼓励开展增量分成,放大乡土人才优势。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程,加大农科普及力度,建立涉农部门领导干部、高级职称人员定期下基层授课机制;组织驻市农业职校、农科所等涉农科教单位在乡镇设立农技推广授课点,为当地农业发展传经送宝;鼓励以农业基地、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为单位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举办专题培训、实地观摩、技术交流,提升农业队伍使用科技的基本能力。

加强农技服务平台建设。围绕满足农业科技增量需求,着力打造农村实用技术服务平台。

一要搭建好。以农业科技提质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互联网+”优势,建立手机APP、12316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农业科技动态信息,把复杂的农机服务、农资选择和田间管理变成简单易操作的标准化作业流程,供涉农主体选择使用。二要运营好。建立健全运营服务机制,实时更新信息资源,形成农业科技服务线上答疑解难全天候、线下跟踪指导全过程、农技公益推广服务全覆盖。结合评论信息反馈,接受社会舆论监督,及时改进平台服务。同时,要把用户的综合评价分析作为奖惩科技人员的重要依据。三要推广好。充分运用各种会议、培训、活动等形式组织市县乡村四级农技人员宣传平台,入村进户赠送科技服务手册、手提袋、农具等宣传农技知识等,手把手教农民用手机,用大白话、暖心话、知心话赢得群众信赖,为各类服务对象提供精准化、个性化和增值服务,做到天上有网、地里有人,为农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完善农技人员合理取酬机制。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支持、农民受益的原则,细化服务内容,监签服务合同,督促履职尽责,组织增量评估,落实分成取酬,努力实现农技人员、涉农主体、社会民众三满意。

一要细化增量评估。农业科技增量改革重在增收、难在评估,在持续总结完善绛县做法的基础上,政府主导实施第三方评估,促使增量评估更趋客观公正。同时,对因自然、市场等不可抗因素造成欠收时,由保险或政府给予适当补贴。二要明确分成比例。区分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类别主体,结合农业科技投入成本到产出提质呈递减的实际,科技人员与服务主体可采取3年一个周期商定增量取酬分成比例(比如第一年3∶7,第二年2∶8,第三年1∶9),也可按科技成果收益率分成,可借鉴《四川省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试点推进方案》科技人员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按至少70%的比例划归完成人及其团队。三要激励干事担当。配套出台鼓励农技人员到基层创新创业、保留一定待遇福利等方面的政策。对取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作为其职称评审重要依据,优先考虑评先、评优、评模,并进行奖励。在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开展典型宣传,增强农技人员职业荣誉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共享科技增值红利,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

(市委政策研究室:王卫民 何代全 胡全有)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