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运城最先进的果园什么样?走进运城“001号”水果示范园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时间:2019-10-21

本报记者 陈永年

盐湖区海升苹果示范园区(资料照片)

今天,是第四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开幕的日子,运城果业又迎来新一届的盛会。各界人士同聚一堂,热议运城果业面临的课题,共话运城果业发展的前景。

果业,特别是苹果产业,是运城农业的传统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目前,运城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机械化发展到什么水平,一些典型的标准化示范园区又能给我市果业的优化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哪些前瞻性思路呢?

10月16日,记者来到运城市“001号”水果出口标准化示范园区——盐湖区海升苹果示范园区,希望能给运城的众多果农找到答案,也能给运城果业的发展找到有益启示。

高标准“复制”

这个苹果示范园区隶属于运城市海升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系“现代化苹果矮化密植示范园”,位于盐湖区冯村乡的新杜村,面积近千亩。

走进果园,与印象中的传统果园景象迥异。打个比方,传统果园中的果树,各有模样,各成体系,就像一朵朵极具个性的牡丹花。而运城海升的园子里,果树基本一致,一株株、一排排整齐地依靠在铁丝上,就像葡萄架一样。

支撑苹果树的是一排排水泥杆,间距10米,水泥杆之间拉着4根粗铁丝,相对于平常乔化苹果树更细更矮的矮化密植苹果树就被固定在铁丝上,整整齐齐排成一排,从地头望去,高低、宽窄基本一致,“千树一面”地不像农业,倒像大批量生产的工业。

海升示范园区兴建于2012年,总投资5000万元,占地近千亩,其中矮化密植苹果种植园708亩,桑葚观光采摘园125亩,水、电、路等基础建设59亩。

“这个园子基本上是公司从国外复制回来的,从建园开始就代表着运城果业发展的现代化水平。”运城海升经理李强说。

说是复制,并不夸张。园区中的格架系统,立水泥杆、地锚安装、拉钢丝、立竹竿的作业标准甚至一些材料的规格,砧木和品种的选择以及栽植的行距、株距,都严格按照国外的高标准执行。特别是2015年又大量引进国外的苹果苗木,品种涵盖乔纳金、无锈金冠、澳洲青苹、美玛富士、福布瑞斯富士、艾达红、思尼克嘎啦等,就连拖拉机、打药机、割草机等主要农业机械,也全是进口的。

植保监测生态化、土壤检测精准化、水肥控制自动化、操作技术机械化、生产经营规模化……作为001号的海升示范园区,基本上可以代表运城果业的发展水平。

13个人管理千亩园

向前看望不到边,向后看同样茫茫无际,走在园中,直观的感受远比简单的1000亩数字更震撼。我们都清楚,管理苹果是种劳动力密集型工作,但这么大的果园,日常的管理人员却只有13个。其中,包括公司的负责人,包括后勤财务,还包括3个长期工。这3个长期工分别负责园区的园艺、植保、水肥工作,遇上农忙会再雇佣一些短期工。

一个人负责近千亩果园的水肥工作,缘于园区中先进的水肥一体化“首脑系统”。园区中央打着一眼井,井边是一个能存水500立方米的蓄水池,池边是两个一人多高的大储药罐。罐中伸出若干管道,与边上一间房子相连。房子里就是水肥一体化“首脑系统”的核心设施。

需要施肥时,工人按照水肥方案将一定量的水溶肥倒进储药罐,肥料自动被吸进管道,按照设定好的浓度进行稀释,然后进入整个园区的水肥管网,先是一级管,再是主管道,最终进入架设在格架上距地十多厘米高的滴灌管道中,通过滴灌对果树根部进行浇灌和施肥。

在先进的系统辅助下,浇水施肥这一劳动强度极大的作业环节,被一个人轻松搞定。而且,这名工人的大部分精力,还得分配到管网的巡查和维护上。

每年年初,公司都会对土壤和叶面进行检测,制订恰当的水肥方案。但在具体执行中,又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浇水或施肥呢?园区建有微型气象站,可以实时监测空气的温度、湿度和风力、风向,同时通过传感器,又可以实时掌握土壤的湿度和营养程度,这些指标和参数经过电脑分析,在年度水肥实施方案的指导下,就可以及时对苹果树的生长实施积极的人为干预,提供恰到好处的各种保障。

格架上除了底部的滴灌管道外,最上面还有一根喷灌管道,可以在特殊时节增加果园的湿度,提高果品的着色度。喷药,也是果农的一大沉重负担。海升园区用的是大型弥雾机,在大型拖拉机的牵引下,这个近一层楼高的大家伙,可以在果树行间快速移动,弥雾机两侧共有18个喷雾口,作业又快又好。日常情况下,果树行间会种植特种草,以起到保墒作用,等长到一定的高度,大型割草机出马,两个大刀盘“呜呜”过去,草在地面上倒下厚厚一层,既增加了肥力,又优化了土壤结构。

采摘的景象与普通果园也不一样。工人们挂着上下都开口且下口可以扎紧的采摘袋,两人一组把着一行树的两边,把采摘袋下口扎紧后开始采摘,袋子摘满了就把下口解开,倒入在果树行间预留的能放1000公斤以上的大框。大框装满后,由叉车叉起放入同轨车上,送到地头临时堆放点,再由大型卡车送入冷库储存。

相比于平常的乔化苹果树动辄上树、登梯的采摘方式,因为园区栽植的是矮化密植品种,基本上人站立着就可以完成采摘作业,加上各种机械车辆的应用,不仅省力提效,其景象还真像流动的工人和固定的生产线。

“半机械化”的未来

对于这样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李强却特别强调:“这只能算作半机械化。”

水肥一体化和植保容易实现机械化,但在园艺环节,特别是采摘、修剪作业,机械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推进速度取决于农机产品的科研攻关,以及人力、机械成本的变化与权衡之后的选择。

海升示范园区主要做的是早熟品种,优势是上市早、价格好,但劣势是货架期短,成熟时间稍长就会发面,严重影响商品的价值。所以,早熟品种与晚熟品种不一样的是需要分批采摘,根据不同的着色面积和成熟度来判断是否适合采摘,这一点,目前是机械所代替不了的,只能靠人工作业。

先进的采摘平台,李强说他也见过,就是一个平台,分成上下两层,可以采摘不同高度的果实。平台由拖拉机牵引,人站在平台上,摘下果实放进平台上的传输带,然后自动运送到果框中。“但这最终摘的那个动作,还是人工的。就像现在最先进的自动套袋器,也得人们举着将苹果放进去,然后才能实现自动套袋一样,只能做到辅助,还不能完全脱离人工。”李强说。

修剪也是一个极费人工的环节,目前的拉枝、修剪,就算是在海升示范园区,也是主要靠人力一棵棵树地去做。李强介绍,现在一些先进国家有采用机械化修剪的,就是一个大型拖拉机牵引着修剪设备,核心设备是两个大刀盘,从树行间过去,两行树相对的两个面的树枝就哗哗地割成相同的样子。因为是机械化操作,所以只能是粗线条地整形和修剪,其精细程度当然比不上人工。而且,机械化修剪对树的一致性有着极高的要求,树的高低、大小、宽窄都要求基本一样,这样才能实施统一操作。

要提高苹果树的一致性,做到“千树一面”,不仅对日常管理水平要求很高,甚至从基因层次也有相应的要求。比如在矮化砧木培育上,会从同一个细胞进行分裂,然后再进行脱毒、嫁接、育苗,让一棵棵苗木就像同卵多胞胎一样,拥有着相同的基因条件,最大可能的实现生长速度和外观形态的一致。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其实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用人多一些还是用机械多一些,绝不是个体好恶的选择,而更可能是成本权衡之后的理性决策。人工成本高于机械投资,用机械的就会越来越多;如果机械成本高于人工成本,那么选择人工就更合适。不同的选择产生着不同的需求,不同的需求又决定着科研和生产不同程度的供给。

在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一个时期的栽植、管理方式,总是表现为最适当的,也总是利润与成本平衡之后性价比最高的方案。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在果业上推广机械化甚至是智能化、信息化,最合理科学的是引导,也只能是引导。

但目前,人力成本与机械成本之间的转变已渐渐有了明显的迹象。就算是规模化与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海升示范园区,人力成本也已成为占比最大的支出,而且远远高于生产资料的投入。“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这两年我们雇人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数量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年龄越来越大,40多岁的几乎没有,50多岁的也很少,大多都是60多岁的。”李强说。

原来园区会从周边村子雇佣工人,可近两年,周边村子的人大多到外地打工,留下的人不仅数量越来越少,而且年龄越来越大。周边村子劳力不够,园区就到周边乡镇去找,现在又延伸到了周边县市。

今年,李强想出了一个主意,将原来的日工改成了包工,不仅可减少一些支出,更关键的是把找人这个头疼事转给了包工头。但是,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只是将问题从李强身上转移到了包工头身上,人力资源的问题还在那里,并没有解决。从长期来,解决问题的希望,只能寄托在供求关系引发人工与机械价格变化,以及由市场价格推动的更多果业机械的研发、生产和应用上。


评论:


工业思维能否为果业发展赋能?


□陈永年


农业,几乎是最后一个市场化和产业化的领域。众所周知,做农业很难,不仅难在比其他产业多了一层自然风险,还表现在投资大、见效慢等方面。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一些有远见的经营实体纷纷在农业领域抢滩占先,想在新的蓝海中分得一杯羹。但在实践中,有做得好的,但也有不少苦苦支撑甚至撑不下去的。

果业,作为运城农业的一面旗帜和主导产业,在一些主产县甚至已经达到了3个70%:全县70%的土地种上了果树,70%的农民从事果业生产,70%的农民收入来自果业。面对这样的产业现状,我们运城果业除了优化升级之外,再无别路可走。

运城果业前路在何方?今日开幕的第四届山西(运城)国际果品交易博览会,解决的就是运城果业路在哪、怎么走的问题。具体的良策,各方专家自有高见,但从一个媒体工作者的角度,笔者有个想法,那就是我们能不能借用工业的思维,为果业的发展赋能?

工业天然具备最先产业化与市场化的特点,其实也好理解,我们种粮食,种得多了大不了存起来慢慢吃,但哪怕是一个造锅造刀的,也绝不会把生产的无数的锅或刀存起来自己慢慢用的。借鉴工业经营的一些思路,或许可以为破解农业发展遇到的瓶颈提供参考。

首先,我们要更加重视产品是否适销。今年小麦行情不好,明年可以换种其他作物。但果树就不行了,不能因为今年行情不好明年就砍了重新栽植其他品种。这不仅要求我们在品种选择上更加谨慎,还要根据市场分析行情不好的原因。是因为市场需要高质量的我们走的是数量路线呀,还是消费者喜欢尝鲜我们上市晚了呀,诸如此类的需求都决定着生产方实施不一样的生产和供给方案。只有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办法,才能将自己的效益最大化。甚至,连续数年行情都不好,考虑品种改良也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第二个方面是要更加重视成本核算。采访中,一些以公司形式运营的果业示范园区负责人常说,普通果农的成本比他们要低。细听原委,原来是因为果农在核算成本时大多会将自己的劳动力成本剔除在外。从成本核算上来看,这是不科学的。好比一对夫妻侍弄果园今年销售收入5万元,生产资料投资了3万元,那他们就是挣了2万元吗?不是,这对夫妻的劳动力也是有成本的,投入到其他方面也是能收到效益的。比如与这对夫妻各项条件相仿的夫妻到外地打工一年可以纯挣6万元,那就计算果园收入上也得加上6万元的人工成本支出,严格算下来这对夫妻一年在果园上的收入其实是负4万元,赔了。在果业经营上引入成本核算思维,哪怕是亏损上几年也不怕,那叫战略性亏损,但如果年年亏损,是上市公司的会面临退市,是农民个人或其他经营实体的,也需要重新调整甚至另觅项目了。

第三个方面是要重视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我市个别有实力的农业经营实体,已经有着不错的科研力量积累,我们要更加重视这一方面,通过科研创新,去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经营中的利润水平。从长期来看,只有占领了科研高地,才会有创新的动力,才会始终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在具体经营中转化为低成本与高利润,转化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最后一个需要借鉴的是对销售的重视。现在大小电商铺天盖地,神州大地一片叫卖声。其实,电商也面临着2.0的迭代,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有实力、有规模的实体,其可信度、服务水平与商誉,自会占据一定的优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更重要的是,将触角伸及销售环节,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市场的风吹草动,用以指导自己的研发和生产,及时采取对策。

当然,最大的工业思维还是要逐渐实施规模化经营,无论是研发、生产还是销售,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天然具有成本劣势。经过近年来的连续打造,我市已建成水果标准化园区72个,涉及苹果、梨、桃、葡萄、樱桃等运城全域水果品种,核心区面积达到3.9万亩,辐射带动周边43万亩果园提档升级。

这些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园区,正是运城果业的“黄金板块”。我们运城果业能否率先创新发展模式,为中国果业发展打造“运城模式”,作为产业发展先行者的他们,责无旁贷。

加油,运城的标准化园区;加油,运城果业!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