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运城面粉”

优质不优价 运城小麦价值被严重低估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9-30

要说运城面粉,须从运城小麦说起。

运城地处国家确定的黄准海小麦生产优势区城,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近年来,我市小麦种植面积基本上稳定在400万亩以上,总产量14亿公斤以上,是山西省小麦生产大市。

根据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冬春混播区栽培岗位科学家、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高志强提供的统计数字,近两年,我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以上,全省的小麦种植主要分布在运城、临汾和晋城三市。但从种植面积和产量上,运城都要比位居第二的临汾高出100多万亩和30多万吨,山西“乌克兰”的地位依旧稳固。

今年,位于芮城县古魏镇县南村的120亩“烟农999”小麦高产示范田,平均亩产达到了725公斤,创我市历史新高,与山西省纪录只差6.7公斤。

优质的小麦带来优质的面粉,优质的面粉又催生出永济饺子、扯面,稷山饼子、麻花,闻喜花馍、煮饼,平陆油泼面等名优小吃。以永济面食为例,目前永济人在全国各地开了约两万家饭店,从业人员六七万人,除了台湾,永济人将饭店几乎开到了全国各地。据当地人社部门“最保守的估计”,仅餐饮业一项,每年会给永济带来二三十亿元的纯收入。

但是,运城小麦和运城面粉好,只是“墙内开花墙内香”,出了运城特别是出省之后,知名度就急剧降低,更谈不上变现的重要前提——市场号召力了。

从经济学上讲,决定产品价格的,并不是原料的成本,甚至有时也不是产品的自身价值,而是供求关系。由品牌为核心的市场号召力直接决定了市场上的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又决定了价格高低。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有时甚至连质量也不相信,这在运城小麦和运城面粉优质不优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混”式经营

把“猪肉”当成“萝卜”卖

市场没有给运城面粉应得的价格,问题出在我们身上,是我们小麦种植、加工、销售上的硬伤,抵消甚至是拉低了我们产品本来的质量和价格。其中,最大的硬伤就是混种、混收、混储、混磨的“四混”式经营。

全市小麦种植品种多达四五十种,哪种都没有形成真正的规模优势。种植是多种品种的混种,收购和存储又是混收和混储,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大部分小麦,只能充作价格最低、供大于求的中筋小麦使用,不仅本身价值被严重低估,还不利于工业化的大规模收购与加工。各种品种的小麦混杂在一起加工,磨成的面粉自然也是按照最低级的产品价格出售,利润白白流失。

大家知道,现在的面粉消费市场,分类非常精细,蒸馒头、包子的时候,需要的是中筋小麦,要求起发度好,白、亮、不萎缩;做水饺的时候,需要强筋小麦,要求粉色洁白、面筋高、饺子表皮光滑耐煮;用于饼干、糕点加工时,最适合的又是弱筋小麦……

不一样的用途需要不一样的品种,又决定着不一样的价格。就像我们销售苹果一样,80毫米规格以上的可能卖4元,60毫米规格以下的可能只能卖到0.2元,我们从种植到加工不分级地全部混在一起,自然价格就大打折扣了。

我们的苹果种植,通过几十年的市场训练,终于形成了分级生产、采摘和销售的思维,但可惜的是,我们这方面的市场思维还没有迁移到小麦产业上。

导致混种的原因,除了市场理念以外,经营规模偏小偏散也是重要原因。目前全市小麦生产规模在50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合作社、龙头企业有115个,其中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有52个。但更多面积分散在普通农户的手中,他们很大一部分可能只种几亩地,分散经营、分散决策客观上导致了种植和收割的混杂。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李孝斌探索的以“五统一”为核心的农业种植“全程托管”模式,就显得非常有价值了。在他的3500亩托管土地上,他统一组织采购种子、化肥、农药,统一组织耕种,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统一组织收获、运输,统一进行秸秆还田。

这些“统一”,除了发挥规模优势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外,还解决了小麦种收中的混杂问题,降低了连片种植的决策、沟通和实施成本,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对此,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尧林表示:“只有充分认识到我们的差距,才能精准的找好发展突破口,在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发展产业化等方面综合发力,做到专种、专收、专储,全面提高我市小麦商品品质、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真正实现小麦生产的优质专用。”

背靠研发“大树”

更要“近水楼台先得月”

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在科技进步,要在源头上大力推广应用小麦新品种,加强产学研合作,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在这方面,运城有着特殊的优势。

在冯树英的带领下,运城市蓝红杂交小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经过40多年的自主创新,创造了全新的F型小麦不育系和保持系,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已经培育出增产达15%以上的小麦杂交种,超过了美国等发达国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冯树英表示,下一步将力争尽快选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小麦杂交种,实现杂交小麦的大面积推广,为促进我市农业升级和经济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贡献。

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的驻地就在运城,我们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该所研究员、麦类作物研究室主任柴永峰说:“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心也将从传统育种目标和栽培技术研究,向满足‘运城面粉’品牌创建需要和专用型、功能型小麦产业链条延伸需要转移,以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和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支撑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有了科研部门的支撑,我市今后还将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力度,在全市水地小麦推广“二水二肥一拌种”“宽幅播种增群体”“一喷三防促粒重”等集成栽培技术,在全市旱地小麦推广宽窄行探墒沟播、“一稳四改”绿色高效栽培等技术。结合运城实际,新上一批高产、多抗、专用型小麦品种,提高运城小麦品质。要大力发展功能性小麦,根据不同小麦的筋度进行专用性分析,以强筋、中强筋、中筋小麦的不同用途进行专用型种植,抓好富硒等功能小麦的种植,提高产品附加值、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要进行连片集中区域性布局,一个县确定一个品种,实施统一地块标准、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技术规程、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订单收购“五统一”管理模式,通过集中连片种植,发挥规模效应,提高市场话语权。要建立标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推进种子生产、种植管理、运输收储、加工包装过程的规范化,积极争取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有机产品认证,让“运城面粉”在国际市场浴火淬炼、占有一席之地。

自家低价卖小麦

再高价去买别家面粉

打造“运城面粉”区域公用品牌,小麦加工是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的问题首先表现在小麦的加工转化率低上。据统计,全市面粉加工企业共有100多家,小麦年加工能力仅有5亿公斤左右,只占小麦产量的三分之一。其中,我市日加工小麦100吨以上的较大企业只有29家,其余大都是一些小作坊,而且大多数开工率还不到40%,没有形成大工业生产能力。

只有比较,才能发现我们的不足。

从全国面粉加工产业来看,位于第一集团的一些知名企业体量都很大、管理精细、品牌度高,由此形成了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优势。比如五得利集团公司,目前日加工能力达到了4万6千吨,在建项目投产后将达到6万吨。以“打造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最大面粉企业”为目标的“山西董村农场有限公司”,目前年可加工小麦原粮5万吨,仅仅相当于五得利公司一天的加工量。

加工能力不足,已成为制约“运城面粉”发展的重要因素。运城现在小麦产量大概在14亿公斤,每公斤收购价在2.3元左右。如果把小麦当做原料卖出去,产值只有30亿元左右。如果加工成普通面粉卖出去,产值就是60亿元,增长近一倍。如果加工成优质面粉,打造成像河套雪花粉一样的品牌,产值可能会达到200亿元左右。我们自己生产的小麦不加工,只作为最初级的原料卖给外地企业,却花费更大的成本购买着外地面粉,白白流失了大量的利润。

一方面,我市的面粉加工产业因为企业规模小、加工能力不足而成本高、市场竞争力低,同时又因为竞争力低导致了企业开工率低和加工能力过剩。这样看从矛盾的循环链条,让我市多年来一直局限在粮食种植大市,而没有转型为粮食加工大市。加工链条短、自主创新能力弱,自动化、智能化水平较低,导致着我们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附加值低下,大多数产品在低价位区间惨烈竞争,而利润率更高的高价位区间则鲜有运城产品的身影。

在粮食加工产业,我们的欠缺是体系性的,比如面粉产品在清洁度(微生物指标)、健康性(产品营养均衡)、稳定性(能满足工业化和作坊化的需求)、方便性(预拌、运输及包装形式的变化)、适应性(既要适应面制品的品质需求,又要适应不同的制作要求)等等方面,都需要整体上的提升。

河南工业大学粮油食品学院温纪平教授分析:“如今的小麦加工产业,规模化、产业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为此,在运城市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上,运城做出了抓紧组建“运城面粉”加工产业联盟的决策。我们将加快筛选具有一定规模的10家以上面粉加工企业,发起成立运城面粉加工产业联盟;大力培育和扶持3至5家日加工能力在300吨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支持他们围绕市场需求,针对高端消费群体,开发不同系列、不同品种、不同功能的多元化产品,抢占国内外市场。同时建立健全“运城面粉”质量标准、检验监测、监管体系,全力推动运城面粉加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

总之,我们要通过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广大农户积极适应小麦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求,主动由“产量导向”向“质量导向”转变,由“产品导向”向“商品导向”转变,在全市生产一线营造种好优质专用小麦、实现粮食生产高质高效、推进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浓厚氛围。努力培育“运城面粉”的商品链、供应链、价值链,力争通过三至五年努力,把“运城面粉”打造成为我市农业产业化的新名片。

9月25日,万荣荣河中里庄农民李孝斌,站在自己的3500亩“全程托管”服务示范基地里,手拿话筒,面对陕西、山西农村农业部门前来调研的领导,又一次、更加起劲地讲起了自己“全程托管”的探索和经验。

“你的地,我来种,管理有我,粮食归你”,这种完全意义上的粮食种植托管,让李孝斌成了省市农业部门挂了号的红人。

他的“更加起劲”,源于前段时间运城市召开的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会上提出的创建“运城面粉”区域公用品牌和推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让他欣喜不已。

以此次会议为新起点,运城,正式拉开了向“运城面粉”进发的号角。那么,在我们实现“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目标的征程上,还有哪些难关需要我们征服呢?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