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旱万荣的水故事

来源:发布者:陈志平时间:2019-09-17

老家万荣县,是有名的笑话之乡,也是有名的“旱万荣”。1954年,万荣县由万泉县与荣河县合并而来,但人们总说,“万泉没泉,荣河没河”。

说万荣缺水最典型的谚语是,“宁让客人吃个馍,不叫客人喝碗水”。最形象的笑话是,四五个孩子站一排,母亲含一口水,噗——一口水出去,孩子们的脸就都洗好了。

我出生的村子叫杜村,是旱万荣里最旱的村。村里有块记载光绪三年大旱灾的碑,碑文说那年村里“八口之家,死已过半,十室之邑,生仅二三;实有食人肉而炊白骨者,甚有自食其儿女者”。对旱灾的这种记述令人毛骨悚然。

在万荣,人们都知道“丁樊冯村出了名,杜村千尺还有零”,说的是我们村的井最深。也不知是解放前什么年代打的几口井,井深都在300米以上。小时候没啥玩具,就和小伙伴往井里扔砖头玩,半块砖下去,砖在井壁间来回碰撞,“咣当咣当”得响好一阵子,感觉很好玩。但真正要从井里取水时,可不是那么好玩了。300多米深的井,光井绳就上百斤重,3米多长的辘轳转柄,得七八个小伙子同时绞。半块砖扔下去还响好一阵,一桶水绞上来就不是一时半会儿了,最后挑回家的那担水,该怎样地省着用便也可想而知了。

因为取水不易,所以每逢下雨天,家里的屋檐下必摆满盆盆罐罐,接满就往大水缸里倒。如能倒满一水缸,那全家人会十分高兴的。因为屋檐下接的水,要比从蓄水池挑回来的水干净得多,而且还省了不少力。

“文革”期间,村里的墙上有条用白灰刷的大标语,“蓄住天上水,挖出地下泉,誓叫旱塬变江南”,看上去很是豪壮。挖个蓄水池不是难事,但要把几百米深的地下泉弄上来谈何容易?这时有人想到了村边那条一百多米深的沟,说如果在沟底打井,不是要比在村里少打一二百米么?乡亲们都觉得有道理。于是硬把沟里羊走的小道,拓宽成能送钻井机下去的大道,几十号人推的推,拽的拽,还真把那么个庞然大物拉到了沟底。尽管在沟底也没少钻多少,但不管怎么说,井是打成了!上水那天,村里从白胡子老汉、小脚老太太到青年男女、学生娃娃都齐涌而来,把接水的池子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当绑着红绸的水管冒出清澈的井水时,乡亲们那个乐啊,别提有多高兴了。

过了没几天,村里的人说,井水实在是好,但就是有点少。既然钻井机已经费了那么大的劲儿拉到了沟底,何不再往下钻上几十米,兴许会钻出大水来,乡亲们又都觉得有可能,所以真就往下开钻了。也不知钻了多少米,最终却把那点宝贝水给彻底钻没了。对水的痴迷执着和幻想,把老乡们变得比谁都天真。

但天真的何止是村里的百姓,县里的领导也一样。上世纪50年代,县城人吃的还是池塘水,遇到雨水少的年份,池塘水也不保险了。于是县领导下决心从30多里远的孤峰山下引一股泉水到县城。工程干了一年多,泉水顺山而下流到了城里的池塘。涓涓细流,不终不竭,城里人高兴地用了好几年。

到了“文革”,县城的人觉得这股泉流得太小太少,幻想着怎样才能哗哗哗。有“高人”分析,泉水出流不大,很可能是泉口被石头压着,于是决定放一包炸药下去。“轰隆”一声,泉口的石头是炸飞了,但泉水却被炸没了,县城人又重新回到了吃雨水都不保险的时代。

泉水没了,但万荣人的精神没有倒。孤峰山的东南脚下有个埝底村,那里的地下水埋藏较浅,一般挖上十几二十米就能见上水。有领导突发奇想,一眼小水井都能出十多方水,如果挖一个十来亩大的“井”,那不就是一个壮观的地下水湖么?从湖里再往县城挖一条水洞,不仅县城的人又喝上了山泉水,埝底附近的老百姓想去城里逛逛,划一条船就能到县城,这是多美的事啊!敢想就敢干,县里很快动员埝底附近4个乡镇上万群众,挖了整整一个冬天,十来亩大的水坑早超过了见水的深度,但就是不见一点水。真是无奈凡人不胜天,留下个大土坑让人空悲叹。

泉水是难指望了,幸好县西的西范紧靠汾河,河水总比泉水要保险得多。正值“文革”火热,工程在革命口号中很快上马。一边“斗争”,一边建设,几年工夫西范电灌站建成了。可是老天偏爱万荣旱,电灌站刚建成,汾河断流了!崭新的水泵无水可抽,整装的管道无水可送,西范电灌站又给万荣添了个“万荣建了个干灌站”的新段子。

万荣如此缺水,水事儿又都那么不顺,但却出了位新中国第一任水利部长。1949年3月,毛主席在静宜园双清别墅接见在北平率部起义的傅作义将军,问傅“开国后打算做什么工作?”傅说“搞水利可以直接为人民办事”。毛主席说:“那你的意思是想到水利部啦!”就这样,傅作义当上了共和国第一任水利部长,一干就是23年。其间他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治大河,修水库,建电站,搞农灌,为新中国的水利事业作了很大贡献。当然,部长也深知家乡干旱缺水,曾有意在老家修建北赵引黄电灌站,把黄河水提到旱塬灌溉农田。但这事直到1974年部长作古也没能实现。

转眼间到了2007年,省委省政府的兴水战略开始实施,北赵引黄工程作为全省35项应急水源工程之一,正式开工建设。望水欲穿的工程沿线百姓,一时竟不相信这是真的。当时的万荣县委书记在大会上讲,这明明就是天上掉下来的大馅饼么!但工程真的开了,受益区群众以空前的热情、无私的情怀支持配合工程建设。水渠所到之处,需要让地就让地,需要砍树就砍树,均无二话。

在这样的建设环境下,北赵引黄工程不到三年就建成了。工程指挥部给沿线群众放话,试上水期间不收水费,免费浇地。由于大田里的灌溉农渠还没来得及修好,沿渠的老百姓,家家户户都置办了小水泵和长水管,在通水干渠上一字排开,有的家户提前几天就在渠边等了。当黄河水沿着干渠滚滚而来,等在渠边的老百姓真是又惊又喜,几十年几代人哪里见过这么大的水啊!接下来就是可劲儿地往自家地里放水。在地里过惯了干旱缺水生活的苹果树,哪曾有过这等的喝水享受,于是棵棵都被灌得酩酊大醉、七倒八歪,那些根还没扎深的小树干脆被灌得漂了起来……

旱万荣终于不旱了。从实施兴水战略到现在的大小水网建设,全县的吃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多数农户用上了自来水,水地面积一下增加了近百万亩,用黄河水的水费比过去用井水还便宜一多半。现在不管谁来问老百姓水的事,就看那一脸灿烂的笑,就知晓了他们的心声。早年的一位万荣县委书记曾感叹,想让万荣旱地变水田,除非柏叶落了柳叶圆。如今柏叶依旧没落,柳叶还是没圆,但万荣的旱地却真真切切变成水田了。

前些时候回村,特地坐上发小的农用三轮车,去看了看当年在沟底打井的那条沟。几十年过去,荒草淹没了一切,依稀可见的只有钻井机下沟的那条弯路。家里通了自来水,地里流着黄河水,当年为水让老乡们使尽了吃奶劲儿但终无所获的那条沟,自然荒得有理了。

埝底村那个十来亩大的土坑,如今成了周围农村的垃圾填埋场,再有几年光景大概就会填平复地。那个人造水湖的梦想虽然早已化为泡影,但北赵引黄二期工程却要把黄河水送到这里,那水量何止是一个十来亩大的水池!

当年的干灌站西范电灌站,如今经过调引黄河水源和泵站大改造,不仅把水送到了县城,还要一路东扩去灌溉闻喜县的旱塬。

已经不旱的万荣县,还将会继续演绎水故事,不过接下来的故事一定是以水强县、以水富民的精彩段子,自然也会体现着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万荣精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