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向祖国母亲的汇报(上)

来源:发布者:徐信安时间:2019-09-13

我出生于1948年7月,是在祖国母亲的养育下成长进步的,是在飘扬的五星红旗下奋斗前进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要把最好的礼物献给您。祖国母亲:请听我的郑重汇报……

我们家,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是共产党和毛主席解放了我们,分了房子,分了地,翻身做了主人。

1955年上了小学。小学是在古庙里上的。我入了队,戴上了红领巾,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年先锋队队员。

初中是在本村上的。1962年2月25日,我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是我们班的第一批团员。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刻。

上高中、大学,是我的梦想。来到永济中学,一切都是新鲜的。一到校,学校就让我担任学生会副主席。在这里,我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1966年“文革”开始了。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宁静的校园不宁静了。

1968年9月拿着一张临时毕业证离校返乡了。

回到村里后,就整天在生产队劳动,跟着社员出牲口圈、拉土,学犁、耧、耙、耱,学装小麦车,学积麦秸垛……风里来,雨里去。

后调大队小农场。我与社员一起劳动,一晌都不空,想多挣点工分。我干活是不怕出力气的,记得晒麦交公粮时,竟能扛着100公斤的麻袋上到搭溜筛的平台上。

1969年11月,我被调到村七年制学校当民办教师,任三排(班)的班主任并教语文。

本来这是个乱班,经过我的努力这个班很快就有了变化。

1970年底,三排就彻底地变了,被评为“五好”优秀排。我自己也被评为了“五好战士”“学大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同时,还被选为大队团支部委员,评为大队、公社和县上的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1971年6月25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宣誓了、入党了。从此,在党旗的指引下踏上了革命的新征程。光荣入党,是我人生中最最幸福的时刻,决心把一切献给党,跟着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

1971年9月,组织上调我到开张公社工作,当政工干事。这是我从政的第一站。

1972年3月,调任孙常公社政工干事。

在这两个公社,我跟着三位公社书记学到了不少东西。但最要紧的,是学到了对待老百姓的爱民情怀。

1973年春,跟随公社书记到孙常公社侯孟村蹲点;1973年麦收后,跟随县委书记到清华公社土乐大队蹲点;1973年9月跟随县委副书记到虞乡公社屯里大队蹲点;1974年初跟随县农工部长到处于黄河岸边的栲栳公社鸳鸯大队蹲点。

这四个地方,长达一年多。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下乡蹲点,对我来说是难得的锻炼、磨砺和考验,与老百姓的感情更深了,心更近了,办实事也更自觉了。

1974年3月初,县委将我调到永济的第一个大公社——栲栳公社任党委副书记、革命委员会主任并主持全面工作,时年26岁。

在栲栳,针对当时派性严重的问题,抓了公社党委班子的建设;抓了党委、革委成员下乡蹲点、包片,改变作风;抓了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变生产条件;抓了选拔回乡知识青年的入党和进班子工作等。

由于措施得力,栲栳公社1974年和1975年的小麦、粮食、棉花连年增产,实现“三超”。

1976年9月初,县委选送我到山西省五七干校学习。干校让我担任一排的党支部书记和排长,并兼任党总支委员。

那时,是一边学习,一边劳动。主要学习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等。这是我第一次系统研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著,从而初步懂得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正当学得十分起劲的时候,省委决定让我们这批青年干部学员参加省委组织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队。1975年11月,冒着寒风,坐着大卡车去了吕梁地区临县。来时,我被任命为驻程家塔公社的省委工作队队长。

这里环境恶劣,土地破碎,刀耕火种,农民生活很苦、很穷。这里交通不便,通讯不畅,封闭落后。此情此景,真叫人心酸。

根据调查研究的情况,我们举办党员干部学习班;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变“三跑田”为“三保田”;“围河造地”;开展公物还家活动等。我们的工作,得到了工作队总部的通报表扬。

1975年的冬天是寒冷的,然而我们却顶着风雪在山上修梯田,在昏暗的窑洞里讲解着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就这样,一直工作战斗到1976年6月离开。

“玉不琢,不成器。”在栲栳这两年多,是经受风雨、经受摔打的两年多,也是提高自己领导能力的两年多。特别是临县下乡,可以说是经受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今后再有什么苦,也不会怕了。

1976年7月初,我骑着自行车、带着行李卷来到青渠屯公社任党委书记。谁知一待,竟是八个年头。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我与党委一班人在全社迅速掀起了传达、学习、宣传、贯彻和落实的热潮,并冲破“左”的束缚,进行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工作。

1980年1月,就抓了全社的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工作。

1981年7月,我与党委一班人就全社如何搞责任制的问题作出了三条决定:一是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二是不划框框,不定调调;三是真正把选择责任制的权力交给农民,做到还权于民。这三条,是思想解放的三条。

7月20日,我亲自来到青渠屯大队搞大包干试点。

根据公社党委决定和80%以上群众的要求,我当场宣布一、四生产队实行“大包干”责任制。

农村大包干责任制实行后,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总结长宁大队党支部的经验,及时解决了“实行责任制,不要党支部”的问题;针对“四个不适应”,精简了农村干部队伍。全社大队干部由原来的110多人降至66人,生产队干部则由385人降至66人;1981年夏集资6万多元建起了一座正式初中;1982年夏办起了公社敬老院;1982年完成了除氟改水工程,村村用上了达标自来水;1982年投资约6万元,建起了公社面粉厂;1982年建起了榨油厂;1983年村村办起了幼儿园;1983年初,基本达到公社提出的“完善西部,主攻东部,井黄两用,确保丰收”的水利建设目标。

当时,我社的不少工作是具有开创性的。因此,得到了地、县的多次表彰和奖励。我自己也多次被省、地、县评为模范。

1983年4月,我任三娄寺公社党委书记。这里是1955年9月毛主席为《严重的教训》一文写下光辉按语的地方,是永济第二大公社。

经过调查,有针对性地抓了四项工作:制定了《三娄寺公社机关干部职工岗位责任制》,调动了积极性;抓了“两个加强”,即大力“加强”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这一工作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并以我社为典型,在全国开展了《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工作怎么加强?》的大讨论。这一活动刊登在1983年9月5日的《农村工作通讯》第9期。

1983年9月16日,我考上了中共山西省委党校。两年共学习了16门课程,这次学习生活,收获很大。共阅读了140多本书。其中,马列原著104篇;毛泽东、邓小平等著作240篇;党的重要文献9篇。两年来,共写了《“法法”三部曲》等13篇文章,其中有4篇在报刊发表。

1986年1月,我来到新绛县,任县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这是我走上县级岗位的第一站。

根据县委的决定,我主要分管政法、农村工作部、企业政治部、财贸政治部和城市建设工作。

三年多来,面对改革的深化,我选择的是迎难而上,使自己分管的工作在全省全区争了一流。1988年11月,我荣获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政法战线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在农村,根据中央1987年5号文件精神,主要抓了进一步深化农村第二步改革、完善双层经营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工作。首先,建立健全合作经济组织。1987年8月,仅用半月时间,全县就建立了13个乡镇经济联合社和219个村级经济合作社。其次,完善双层经营。一是1987年12月召开了全县双层经营经验交流会。二是实行合同规范化。经过整顿,全县各业合同基本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全县共签订合同12453份,占到应签合同总数的95%。这是一项创新,得到了省、地的表扬和通报。第三,加强了农村的基层基础工作。比如组织县委常委、副县长和机关干部下乡蹲点,出台保护和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积极性的建议和在县党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等。

政法工作亮点不少,坚持严打斗争,适时开展专项斗争。先后组织了十几次专项斗争;严打斗争成效显著,逮捕了15人;坚持法制宣传,抓了普法工作。全县干部、教师、职工,普法任务已于1989年前半年完成。农村普法面已达62.1%。受到了省、地表彰;加强了基层基础工作。乡一级政法机构力量得到了加强。全县群防群治的网络得到了强化。1988年地区提出了“外学义井、洪洞,内学新绛、闻喜”的口号。坚持从严治警的方针,加强了政法队伍的自身建设。三年来,省、地先后在新绛县召开了8次政法工作现场会,其中省里3次。省、地共发了18个表扬通报,其中省里发了7个。中央、省、地报刊共报道了11次,介绍了新绛县政法队伍开门整顿、开展专项斗争、打击走私文物、做好帮教工作的经验。县政法委被评为全区、全县职业道德竞赛活动红旗单位。

城建工作主要抓了两件事:主持制定了新绛县《城市建设“七五”计划试行草案》等四个文件,提出了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八字”方针、城建任务和前景;落实计划,做了10个方面工作:硬化道路13条,面积达7.08万平方米;油化道路8条、广场一处,面积5.65万平方米;修建了桥头广场;兴建了桥头公园;新建了绛州市场;修通了大小排水道20条;修筑了汾河防洪堤坝140米;解决了南北大街、东岳巷的照明问题;硬化了13条小街巷;解决了500户干部职工的住房问题;结束了四门难进的历史,使古老的县城更加美丽了。

1989年11月至1993年5月,我担任河津县委副书记、县长。

作为县长,我一到河津就提出了要“建设一个团结、廉洁、务实、高效政府”的要求,并为此进行了不懈努力。主要做到了“四抓”:一抓制度建设,规范执政行为。1990年1月12日,就主持制定了县政府和政府机关十二项制度。主要有:《征集人民群众建议的制度》《政府机关和工作人员廉政制度》等。这些制度的落实,使县政府工作走上了制度化、正规化和规范化的轨道;二抓政务公开,增强透明度。我们建立了政务公开栏,凡政府的重大事情都及时在此公布。实行了“四公开一监督”,比如对招工、招干、转户、入伍等群众关心的问题,实行公开指标、公开条件、公开办法、公开结果,把办事的全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三抓廉政建设,动真碰硬。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班人采取了“立规矩、树正气、刹歪风、敢碰硬”的铁手腕,惩治了腐败,刹住了歪风。四抓作风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做法有四条:一是严守八条规定。1991年4月7日县政府作出了《关于密切联系群众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的决定》,它成了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紧箍咒。二是严格要求自己。政府领导人人做到了个人不特权,亲属不特殊,关系不特别。三是深入基层。每个政府领导要包三个点,即一个好的、一个差的、一个中等的。要拿三分之一时间下基层。要听民声,办实事。四是坚持“一条龙办公”。推行了福建省三明市“一条龙服务”的经验,提倡“马上就办”,并取得了明显效果,受到了群众的称赞。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