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一位村支书的“种粮试验”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解世忠 朱 姝时间:2019-08-26

清晨五点,天刚蒙蒙亮,他就拿着锄头去自家玉米地里忙活。干到早上七点多,回家冲个澡,换下汗湿衣服,又赶往村部……

这是稷山县太阳乡下王尹村党支部书记卢建师的寻常一天。

种粮之前,卢建师开砖厂,获利可观。种粮之初,村民大多种植药材,收入不菲。卢建师却痴迷“种粮试验”,至今已“试”了6年。

“执气”

粮食真的就没法种了?

卢建师驾着小车,沿着崎岖山路,十几分钟后,下到沟里他的玉米“试验田”。瞧着自己种下的这一片片绿油油的玉米地,他的自豪溢于言表。

说起种粮初衷,卢建师说要从他执的“一口气”说起。

下王尹村地处稷王山北坡,昼夜温差大,土壤水分保持好,适宜种植粮食和中药材。前多年,板蓝、柴胡等良好的比较收益,让大多村民逐渐放弃种粮,改种起中药材。

“本村人不热种粮,去邻县参观学习时,发现种粮的人也不多。”卢建师心里犯了嘀咕,产生了一个朴素的疑问——咱“农业大市”都不热种粮了,粮食问题咋解决?

卢建师留了心眼,到村里见人就问,你家今年有多少存粮?

“80%的农户都说没有,我村还是个农业村呀。”卢建师说,“如果粮食不够,我村不用3个月就乱了。更不用说,遇上自然灾害或者别的特殊情况,大家都不种粮存粮,这个后果不堪设想。”

“吃饭是根本啊。”粮食这个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竟然被老百姓忽视至此。种粮这个事,渐渐就在卢建师的心里埋下了一个种子。

这时,村里发生的一个小插曲,直接让卢建师将种粮这个想法变成了现实。

从2010年开始,村里决定开发三千亩荒沟。当时村里有个70多岁的老党员响应村里号召,自告奋勇,在荒沟包地种粮。

这个老党员初衷是好的,但是种植方式仍然是一个人、一个锄头再加上一头牲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式。

大半年下来,收成不咋样,还把老党员累得够呛,他家里人甚至气得说:“你要再种粮就不给饭吃。”

嘲笑老党员种粮的声音,一时间环绕在村里的各个角落。

“粮食难道真的不能种了?”卢建师心里生出这样一个疑问。

就这样,卢建师在村里流转了80亩荒沟地,准备大干一场。

“把这个荒沟地弄成砖厂,旁边的土山推倒了,直接就能打成砖卖了挣钱”“在这个荒沟里,种上中药材,一年也不少挣……”

在流转这80亩荒沟之初,关于这片沟究竟该如何开发,周围的人纷纷给卢建师出谋划策。

可是卢建师却一门心思要在荒沟上种粮食。刚一说出自己的这个想法,家里就“炸开了锅”。

“种粮太辛苦了!”“种粮能比开砖厂、种中药材挣钱?”对于种粮这个决定,家里人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

面对家人的反对,卢建师依然十分坚定自己的想法。

“人可是光活钱吗?”卢建师说,“我鼓动大家种粮,自己却不种,怎么服人?以后谁还会听我的?我在这片荒沟上种粮,就是要看看,粮食究竟还能不能种?”

再加上,下王尹出产的“黑小麦”也曾是稷山特供面粉,口感筋道。这好不容易形成的品牌效应不能丢,也成了卢建师种粮的又一动力。

就这样,在家人的反对和周围人不理解的声音中,卢建师将他在村里流转的80亩荒沟地,平整成了120亩良田,开始了自己的“种粮试验”。

“争气”

不能再按老皇历种粮

卢建师流转的这片荒沟,是村里人口中的“驴驴沟”。

“牛啊这些大牲口都下不去,只有驴能下去,我们当地人把这种荒沟叫‘驴驴沟’。”旁边一位村民说。

下王尹荒沟面积有3000多亩。这3000多亩荒沟,大多是这种“驴驴沟”,地势低洼,而且多是小块地,劳作时存在一定的危险性,稍有不慎就会从沟上跌落。

村民们说,这沟地因为路窄,机械进不去,也就渐渐撂荒了。

“我这种粮,就是向荒沟要粮。把我村过去荒废、闲置的荒沟沟、坡坡利用起来,在不影响村里中药材种植这个主导产业的前提下,把粮食种起来,让粮食产量增起来。”

可是,在荒沟、荒坡这样的地况下,种粮谈何容易!尤其是对没咋种过粮食的卢建师,更是难上加难了。

然而,就是为了要挣这口种粮的气,卢建师暗暗下了决心,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卢建师有自己的主意。他没有急于种地,而是先干了更重要的事——修路和平整地块。

带着记者走的砂石路,就是他出资修建的。

“当初最先开始干的,就是用推土机推出的这条路。为了修这条路,一下投资了大概有六、七万块钱。当时,老婆就不愿意了。”卢建师笑着说起当年的困难。

随后,他把小块小块的荒沟地进行了平整,过去50多个小块地,如今整成了十几块,便于大型机械进地作业。

修路、平整地块,再加上修水渠等,光基础设施就砸进去二十多万元。这笔投资不是个小数目,家里人质疑、反对的声音更大了。卢建师依然不为所动,为了自己的目标在大踏步前进。

完成基础设施建设,解决了土地上的难题。之后,卢建师用心琢磨起种粮的新道道。

“现在种粮,首先面临一个问题是气候。如今暖冬条件下,种植跟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卢建师说,“为了赶雨季时令,我将玉米播种的时间推迟一个月,大概在5月15日左右播种,这样3个月后,玉米籽正好赶上咱这里的雨季。”

采访当日,正赶上一场大雨,卢建师笑着说,赶这个雨季能省下一笔不小的浇地费用。

卢建师为自己的这场“种粮试验”制定了严谨又详细的时间表,更为种粮每年都设定一个“小目标”。

在第一年,卢建师的目标就是把种粮这件事赶紧推进起来。

“第一年,我先大面积种植,让这地不要荒着。就这么看着种着,这一年下来,我这地里就收了2万公斤玉米,卖了5万块钱,一下子腰杆就直了。”卢建师笑着说。

在实现目标的推进过程中,卢建师非常注意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经过第一年的试种,他在种植过程中发现了两个大问题。

一个问题是玉米种子不对路,另一个问题是对于玉米地的管理也不到位。

“还是经验太少。”他这样总结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所以,第二年的目标就是改良种子和管理,提高效益。”

到了第二年,他选择了七、八个玉米品种,在自己的地里同时试种,观察究竟哪一个品种更适合当地的种植条件。在土地管理上,他着重在锄草上下工夫。

这一年,同一块地,收获4万公斤玉米,收入达到10万元。同一块地,不论是收成还是收入,都比上年翻了一番,进步何其明显。

到了第三年,他“拣产量高的玉米种子来种,能种的地方都种,连地头也种了”,这一年,收益再上一层楼,收获了7万公斤玉米。

到了第四年,他开始了玉米、小麦轮茬种植。这第一年的轮茬种植,小麦亩产达到了350公斤,玉米亩产超过500公斤……

这个种粮的门外汉,在一天天的种粮试验中,变成了“粮大咖”。

“终于在我村村民面前,亮了一把‘肌肉’。”卢建师笑着说。

“长气”

跟着种粮的人多起来

“我来看看他家玉米地用的啥肥料。”记者看到卢建师的玉米地旁站着两个人,上前一问,才知道是来跟卢建师“取经”的村民。

细问了一番之后,知道卢建师已经成了村里的“种粮明星”,想种粮的老百姓都愿意跟着他学。学习的内容从用什么种子、啥时候播种、施什么肥,甚至到怎么销售,贯穿产销各个环节。

卢建师这里,成了一个类似于农业合作社的“无形联合体”。

为啥都愿意跟卢建师学?

“看着他一亩粮食挣1000多块钱,我们觉得粮食能种了!”那位村民嘿嘿笑着解释到。

还有一位村民说,老觉得一当上村支书,衣服也换了,也不走地里了,就是老在村委会跟大家伙儿开会。可是卢建师到村里干上支书后,村里的事情也干,自家地里的活也自己干,村里老百姓都服他,愿意跟着他干。

“种粮的环节大部分都实现机械化,所以人工劳动量不大,基本上就是手背后看着人家给咱种庄稼。这一点来讲,确实比种植中药材的活儿轻快多了。”卢建师说。

看见了效益,觉得“粮食能种”了,这样卢建师不仅获得了周边村民们的认可,也获得了家人的理解。

“以前我老婆不理解我投入这么多钱干种粮这件事,通过这几年的观察,和实实在在的收入,我老婆终于理解了我。以前都是我一个人下地干活儿,现在我老婆和我两个人一起干。”卢建师坦言,有了家人的支持,让他觉得这几年在种粮上付出的代价都值了。

确实,在这几年的种粮试验中,卢建师以自己的“巧干+实干”,将玉米和小麦不仅种成了,而且亩产相比原来都提高了不少。

明年,他将继续通过密植、轮茬、增施有机复合肥、化学除草、绿色植保等现代农业技术,继续让亩产提升。

目前,在卢建师的带动下,开发荒沟种粮不再是一件“傻事”,向荒沟要粮已经渐渐成为村里一个悄然涌动的新趋势。村里已有5个农户在村里流转荒沟土地200多亩,而且大多都种植粮食。

“光这一出,就能每年增加15万公斤玉米。”卢建师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剩下的2000亩荒沟地全部开发的话,加上之前开发的,全村将新增1000亩良田,每年将增加粮食供给50万公斤。这将超过以前好年景时全村的粮食生产总量。”

如今,卢建师家里的存粮每年保持在3000公斤。他坦言:“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下一步,卢建师准备成立粮食专业合作社,进一步降低种粮成本,提升种粮效益。

“希望能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更多的人种粮,将种粮坚持下去。”卢建师说,“让更多人手里有粮,让更多人心里不慌。”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