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不可道之冯道

来源:发布者:赵战生时间:2019-08-08

老子《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德经》上下两篇。《道经》开宗明义,首句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德经》则洞达宏旨,开头曰:“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也许是取“道德”之意,五代时期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有个姓冯的士子,即取名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只可惜他虽对“道”景仰有加,却在当了大官后不守臣道,朝梁暮晋,丢了官品,失了人品,成了不可道之人。

冯道年轻时品行端正,刻苦好学,文华出众。尽管家境贫寒,他却别无所求,只以读书为乐,即使大雪拥门、尘垢满席,也手不释卷,安堵如故。

开卷有益,天道酬勤。不久,冯道时来运转,被幽州节度使刘守光辟为掾属。公元911年,刘守光准备征讨定州,向僚属问计。冯道不明端底,屡加劝阻,惹怒了刘守光,被下狱问罪。

刘守光兵败后,冯道逃往太原,投奔晋王李存勖,被任命为太原掌书记。

同光元年(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邺都称帝,是为后唐庄宗。庄宗灭梁后,擢升冯道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不久,冯道因父丧离职,返回景城守孝。这年家乡大旱,冯道将俸禄用来赈济乡民,自己住在茅草棚中艰苦度日。地方官吏闻知,争相馈赠,他一概谢绝,不受分毫。

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冯道丁忧期满,被征拜为翰林学士,奔京城洛阳赴任。这时,李嗣源在邺都被叛军拥立,旋即发兵攻打洛阳。京师失陷,庄宗遇害,李嗣源继位,是为后唐明宗。明宗素闻冯道大名,授其为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当时,百官为新帝献祝辞,由冯道执笔。其文华彩流耀,浑然一体,举朝臣僚无不称服。冯道因此受宠,加官晋爵,成为集贤殿弘文馆大学士,加授尚书左仆射,封爵始平郡公。

清泰元年(公元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反叛,叛军一路猛攻,直扑洛阳。后唐愍帝无力抵御,逃往卫州。冯道见大势已去,率百官开城迎接李从珂,并拥其继位。是为后唐末帝。三天后愍帝被执遇害,末帝罢免冯道宰相之职,让他出镇同州,授匡国军节度使,次年召拜为司空。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勾结契丹,灭唐建晋,庙号高祖。石敬瑭认贼作父,卖身求荣,是史上有名的“儿皇帝”。他为了装潢门面,笼络人心,拜冯道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宰相同。次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遣使为晋高祖加徽号,高祖受宠若惊,派冯道出使契丹致谢。归国后,高祖加授冯道为司徒兼侍中,进封鲁国公。

七年后,晋高祖病重托孤,希望冯道能辅佐幼子石重睿继位。高祖崩后,冯道却与大臣景延广商议,以“国家多难,宜立长君”为由,拥立石重贵为帝。是为后晋出帝。出帝感恩,授冯道为太尉,进封燕国公。

天福十二年(公元947年),耶律德光攻入晋都汴梁,灭亡后晋。是年二月,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是为后汉高祖。冯道归附,被封为太师,以“奉朝清”的名义参加朝会。

乾祐三年(公元950年),郭威从邺都起兵,攻入汴梁,先被册封为监国,后废帝自立,建立后周。是为后周太祖。周太祖十分敬重冯道,每逢觐见,从不直呼其名。不久,河东节度使刘崇也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

显德元年(公元954年),周太祖病逝,其养子柴荣继位。是为后周世宗。刘崇趁机入侵,攻打上党。周世宗亲征北汉,让冯道担任太祖皇帝山陵使,主持葬礼。不久周世宗在高平之战中大败北汉,太祖遗骸入葬嵩陵,可还没入祭太庙,冯道便溘然长逝,终年七十三岁。世宗悲悼,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谥文懿。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动荡时期,军阀逐鹿,争相问鼎,成者为王,新帝迭出,故被史家称为“五季”。在这“天地闭,贤人隐”的暴风骤雨中,冯道却像个“不倒翁”,历仕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为后唐庄宗、明宗、闵帝、末帝,后晋高祖、出帝,后汉高祖、隐帝,后周太祖、世宗共十位皇帝效力,且始终高居相位,名列三公,直至封王,真可谓一大奇观。

若究冯道成功之道,欧阳修一语破的,言其“不知廉耻”,司马光更斥其为“奸臣立尤”。我们也可从两则逸闻中,窥见冯道深藏心机、嘴尖皮厚、言不由衷、世故圆滑的内心世界。

史传后晋时期,有人牵驴过市,驴头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冯道”二字,意谓“冯道如驴”。侍从见了急忙禀报,冯道却不愠不火,自我解嘲说:“天下之大,同名同姓的人多了,这可能是有人在为失驴找主家。不必在意,随他去吧。”

另一则是:举子李导干谒冯道,冯道质问:“老夫名、字皆为道,天下共知。你也叫导,与老夫名字同音,岂不是大不敬?”李导辩称:“大人您是没有寸字的道,小人是有寸字底的导,同音不同字,有何不可?”冯道闻言大笑:“我不但名字不带寸字,做事也从来不讲分寸。”

对于一个自谓没有分寸的人,还有什么可言呢?

冯道戏称自己没有分寸,不讲原则,其实他是事事都有自定的标准,那便是“事当务实”。也就是如今我们所说的现实主义。

且看他是怎样“事当务实”的。

潞王举兵造反直逼京城,唐闵帝惶恐不已弃城而逃。冯道与一班大臣正要入朝,听说闵帝逃走,便欲折转回家。大臣李愚认为这样不好,有失人臣大义。冯道却说:“皇上失守社稷,国家已无君主。我等作为人臣,不可擅入皇宫。再说,潞王已兵临城下,大事如何,尚不可知。不如回家,静观其变。”

返回途中,有人告知潞王已攻入城内,正奔皇宫而来。冯道便在天宫寺停下,让中书舍人卢导起草劝进书。卢导不干,说:“潞王入朝,百官列班迎接即可。就算有废立之举,也应听从太后懿旨,怎可由我等仓促劝进?再说自古哪有天子尚在,大臣却向他人劝进的道理!”而冯道却振振有词:“事当务实。”接着,他便率百官去迎接潞王,卢导异议如初。李愚不由叹道:“卢舍人言之有理,我等的罪过,擢发难数!”

冯道凭借“事当务实”,左右逢源,化险为夷,不仅躲过了诸多灾难,还获得了许多晋升的好机会。

契丹如狼似虎,欲壑难填,虽然让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却仍觊觎中原。晋高祖欲命大臣出使契丹,群臣唯唯诺诺,无敢应者。冯道却写下一封自荐书,请命前往。契丹王耶律德光留下冯道,赏赐给他一副象牙打制的牙笏及牛头。这是只有契丹贵臣才有资格得到的珍贵礼物,其意不言自明。冯道感恩戴德,即席赋诗,“牛头偏得赐,象笏更容持”;还说“契丹与晋是父子之国。我在两国都是臣子,在哪都一样”。如此有辱国格、人格的话,他身为后晋宰辅,竟能随口而出,真令人汗颜。

冯道历仕五朝十帝,对丧国亡君毫不在意,乐在其中。他晚年自号“长乐老”,著《长乐老自叙》,以平生所居官位、爵号为荣。对此,后人多有贬损,訾议不绝。元代诗人刘因有《冯道》一诗,辛辣嘲讽:“亡国降臣固位难,痴顽老子几朝官。朝梁暮晋浑闲事,更舍残骸与契丹。”

司马光对冯道的为人处世尤为不齿,评论说,“道之为相,历五朝八姓”,若逆旅之过客。朝为仇敌,暮为君臣,易面变辞,曾无愧怍。大节如此,虽有小善,庸足称乎!更愤然指斥曰:“今道尊宠则冠三师,权任则首诸相;国存则依违拱默,窃位素餐,国亡则图全苟免,迎谒劝进;君则兴亡接踵,道则富贵自如。兹乃奸臣之尤,安得与他人比哉!”

欧阳修对冯道虽有赞誉,仍恶评有加。他说:“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读冯道《长乐老叙》,见其自述以为荣,其可谓无廉耻者矣,则天下国家可以而知也。”

苏东坡论史,对冯道还算温和、宽容。他说:“冯道以宰相事四姓九君,议者讥其反君事仇,无士君子之操。大义既亏,虽有善,不录也。吾览其行事而窃悲之,求之古人,犹有可得言者。”

古人如此评骘,现代人看法如何?

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曾撰文说:“冯道是五代时期著名的人物,是这个时期的特产,是官僚的最高典型。他尤其擅长的手段是揣度胜败,估量强弱,舍弃败弱,奉迎胜强。按照时机做来,不过早也不过迟。被舍弃者来不及怨恨,被奉迎者正适合需要。他就这样避免危害,长享富贵。”他还引经据典,说:“南朝梁刘峻作《广绝交论》,说小人以利相交,叫作利交。利交有五种方法,其中一法是量交,观望形势,计算利害,谋而后动,丝毫不差。冯道就是使用量交法最精的一人。”

古人说冯道亦有“小善”,他的善行表现在哪里呢?让我们翻开史籍,仔细搜索一番。

梁晋争霸时,冯道随军出征。他住在茅草棚里,连床席都没有,就睡在一捆喂马用的干草上。军队缺粮,他用自己的禄米备办饮食,与仆役同吃大锅饭。打了胜仗后,有将领把掳掠回来的美女送给他,他推却不掉,便让美女居于别室,后又寻访其家,将其送还。

冯道父丧,回乡丁忧,时逢灾荒。他尽散家财,赈济乡里,并亲自耕田打柴。看到乡里有土地荒芜或无力耕作者,他都会在夜里悄悄跑去帮助耕种。

后唐长兴三年(公元932年),冯道主持国子监,奏请明宗批准,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开始雕印儒家经典《九经》,前后历时22年,至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才全部完成。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官方主办印刷的套书,也是冯道对国学文化的最大贡献。

近年来,消失人们视线已久的冯道,突然又穿越时空,回到人间。各种有关图书,诸如《冯道传》《不倒宰相冯道》《冯道:乱世宰相》《不倒翁冯道》等,从不同侧面,对冯道进行了探索与描写,对我们全面、深入了解冯道其人,不无裨益。诸君如有兴趣,不妨找来一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