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河东映像>

我的安邑情结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王 麟时间:2019-08-08

我与安邑的情结已有80多个年头了。

我家住在稷王山下黄土高坡之上,原属夏县七里坡乡管辖,后划归闻喜县郭家庄镇。站在我家门前,居高临下,看不到夏县、闻喜两个县城,却能将安邑、运城尽收眼底,特别是天气晴好的夜晚。我家门前有一高台,俗称前井。高台上有一座观音小庙,是我们大家族拜神的地方。庙前有一年代久远的高大皂角树。庙与树何时建植?我辈无人知晓,祖辈也说不清。当年那个地方十分热闹,尤其是春夏秋季晚饭后,大人们在那里聊天,孩子们在周围疯玩,母亲和婶娘经常指着远处那片明晃晃的地方说:“那是安邑。安邑有座兴国塔,离天只有丈七八!”我们这些小孩子便在地上比划着丈七八究竟有多长。

那时,有在安邑担盐的万荣人常常在我家门前经过、借宿。我们那里地广人稀,见了外人稀罕而热情,除了免费食宿外,还常常请那些见多识广者讲故事,诸如三国、水浒、杨家将、隋唐演义等,让我们这些不曾见过世面的野孩子眼界大开。这些挑盐者很讲义气,也不白吃白住,临走时总要留些盐巴给我们。叔父和那些人谈得很投缘,有点像亲戚一样难舍难分,再次重逢则更加欢欣……这些举动,对我们这些孩子们影响很大,让我们对安邑和盐池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上世纪50年代初,十五六岁的我只身到陕西省武功县(今杨凌区)投靠亲戚去读中学。我有个本家五舅大号崔寿柏,是位老秀才,他长期在中小学任校长,知识渊博,中外历史知之甚多。谈及我的家庭时,他说:“你们那个安邑县历史悠久,知名度很高……”

我就读的那个中学,原系西北农学院附中,历史课教师是位四川大学的毕业生,说话颇为难懂,学生们常常取笑于他。我们俩都是外地人,他对我有些偏爱。得知我的原籍后,他说:“你们老家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的首都,名曰‘安邑’……”这些话更加拉近了我俩的距离。

1957年初中毕业前,得知当年中专不招应届毕业生的消息后,对我这个一心想通过中专途径进入大学的贫穷子弟无疑是当头一棒。于是乎,我便广搜资料返乡准备自学参加高考了。后经夏县教育局批准,在该县当了两年小学代课教师。此间,我骑着单车到运城找同学、买资料、搞体检,每次赴运必先到安邑城里观光,特别是要看那离天只有丈七八的兴国寺塔。

上世纪70年代初,我从长治调回运城工作,调动期间,每次来运必先到安邑。退休后,我住在禹都开发区,距安邑很近,三天两头到那里去赶集、买菜,平时抽暇常和家人一起穿过禹都游乐场、禹都植物园,到安邑水校等处观水赏花访友。

本世纪初,我家搬到了东区杏林嘉园,距安邑也不算远,但无公交直达,每赴安邑或转公交经禹都前往,或骑单车经禹都公园直达。我虽上了年纪,但仍经常前往赶集赏景,特别是近日安邑开发提上日程之后我往返更多了。每天在家深钻细研媒体关于加快推动安邑古镇综合开发建设,精心打造中心城市的历史街区、文化古镇和古县城等相关文章报道,然后到现场寻寻觅觅,详细了解实情。目前,盐湖区政府已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七八个专项整治领导组,并聘请专业团队进驻安邑,全面启动安邑古镇开发建设工作,“百日大会战”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

我热切地期盼着安邑古镇环境面貌会有一个大变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