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7-25
当时北京走街串巷的小贩,专有叫卖冰激凌的:“冰激凌,真叫凉,鸡蛋、牛奶加白糖!”还有“冰激凌,雪花酪,好吃凉的你就开口啵”。雪花酪亦是消夏凉食的一种,在制作方式上与冰激凌大同小异,区别主要在原料上,加鸡蛋牛奶等摇出来的是冰激凌,单纯用开水冲淀粉汁摇出来的,没有黏性,则是雪花酪。比起冰激凌,雪花酪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更受老派市民的喜爱。民俗学家王永斌先生撰文指出:辛亥革命前夕,崇文门外的花市和隆福寺庙会上就有一个小贩,推着一辆独轮小车卖雪花酪,深受市民欢迎。再往后,朝阳门外路北“刨冰王”、京北清河镇北头路东的“孙记自行车行”,卖的雪花酪都用料讲究,口感绝佳,闻名遐迩。
著名民俗学家石继昌先生在《春明旧事》一书中回忆,北京最早的机制冰棍儿,是西单北大街有光堂糕点铺所制的圆柱形冰棍,但土法制造冰棍的第一人,则是上个世纪30年代在西单临时商场摆摊卖温热梨汤的王宝山。王宝山是河北河间人,他当时年约六十,面黑身矮,留着八字胡,穿着整齐,摊旁悬一小玻璃镜框,内有白纸黑字的“河间王宝山”的字样。他卖的梨汤选料熬制非常考究,有清热润肺,止咳祛痰的功效,在京城十分有名。梨汤销售的旺季是在秋天和冬天,而在缺梨的夏天,王宝山就自制冰棍儿以维持生计。他把整块的天然冰砸成碎块,在大木盘里码放整齐,再把数十个用白铁做成的直径两厘米、长约十五厘米的圆柱状冰糖模子插进碎冰块中间,再把预先做好的冰棍儿原料——糖水加香精,一个一个地灌入冰糖模子,每个模子中放一根小木棍或竹签,借助四周冰块的寒冽,模子内的糖水很快就凝固成型,土法冰棍就这样做成了。
这种冰棍吃起来犹如嚼冰,口感远不如冰激凌和雪花酪,但一来食用方便,二来透着新鲜劲儿,所以颇受孩子们的喜爱。他们争相前来尝新,每天午后能卖出一二百根,当时北京人口稀少,这个数字也就颇为可观了。
不过在这之后,冰棍在北京依然少见。1949年以后,一到夏天,市面上多见的还是冰激凌,而制作冰激凌的主要方法依然是靠手摇,只是在“工艺”上有所改进,过去是摇手柄,现在是用一条皮带绕过中间轴,两只手一左一右地拉皮带以带动中间轴转动,使大木桶中间的铜制小桶在冰块中间飞速地来回旋转,小桶里的冰激凌原料由于离心力的作用,被甩到桶壁上,快速凝结成冰霜,待冰霜越积越厚,就用木铲子刮出来转进小碗里,供顾客食用。后来又有聪明的小贩开动脑筋,利用废旧自行车的大轮盘、链条和飞轮制成半机械化的手摇冰激凌机,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北京最有名的冷饮店在王府井大街百货大楼的对面,那里有一家音乐书店,邻旁有一家冷饮店,装修采用欧式风格,全部都是“火车座”,经营的品种有冰棍儿、冰激凌、冰砖和汽水儿,当时一份冰激凌人民币两角钱,一个冰砖四角钱,都是顾客点好单后,由营业员送到座位上。熟悉当时物价的朋友都知道,这个消费水准断断不是普通老百姓能负担得起的。在我妈妈关于童年的回忆中,丝毫没有冰棍和冰淇淋的踪影,她说她小时候,夏天的“冷饮”就是切成一块一块卖的冰镇西瓜、拳头大的江米碗里装的红果儿,“不过那时的北京也没有现在这么热,用不着电扇空调什么的,在树阴凉底下一坐,一个夏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北京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