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永济,重振印染

永济印染破产后,在原“火种”上诞生的两家民企,已成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样本

来源:运城日报发布者:朱 姝 兰雪峰时间:2019-07-22

凯通印染全新智能化生产体系的设备即将调试完毕,进入生产阶段。 本报记者 朱 姝 摄

上世纪80年代,作为永济市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纺织印染业一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永济纺织厂”“永济印染厂”不仅是永济,也是运城甚至山西工业中毋庸置疑的存在。

由于没有及时对接市场需求变化,永纺、印染这两家企业逐渐出现经营困难,并最终破产。

然而,永济的纺织印染产业却并没有就此停滞,甚至消失。反而,在原先积累、沉淀出的人才、技术、管理等优势的“火种”上,实现了转型升级,带动永济印染行业的重振。

记者日前走进山西彩佳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彩佳印染”)和山西凯通印染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凯通印染”)这两家永济当地的印染企业,试图寻找永济印染重振背后的原生动力。

永济印染:

产业重振 路在何方

很巧,彩佳印染和凯通印染两家企业的负责人都是原来永济印染厂的管理人员。

这是一种巧合,更是一种必然。

这也注定要了解当前永济印染的发展,绕不开这一个名字——永济印染厂。

“上世纪80年代还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规划是一个地级市需要配备两个纺织厂,一个印染厂。永济是山西省内著名的优质棉基地,因此省里当时决定在永济建厂,这就有了永济纺织厂和永济印染厂。”柴化珍说道。

柴化珍是前永济印染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目前是彩佳印染的董事长。柴化珍向记者介绍了永济印染行业的发展历程。

当时的永济印染厂从建厂初期就展现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曾经一度成为全省印染企业的标杆。

一个身处内陆腹地的县级市,缘何能够造就全省印染行业的标杆?

“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我们对标全国一流,直接一步到位。”柴化珍说,“当时的印染先进企业都集中在上海、江苏这些南方地区。所以我们没有像其他地市的印染厂一样选择省内一流去学习,而是直接选择了全国一流。”

在1982年,永济印染厂建厂以后,厂里果断决定以全国最先进的上海第二印染厂为榜样,派出大批员工去上海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引进了一批国内先进的技术设备。这让永济印染厂的起点就比其他地市的印染厂高出了一大截。

永济印染厂还聚集了30余名从南开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全国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这批人为永济印染厂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慧基础。

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全国顶尖的人才,至今都是柴化珍不断秉持的发展理念。

然而,到了本世纪初,永济纺织厂和永济印染厂的发展就出现了“步履维艰”的状况。

“当时市场对于纺织印染产品的需求,已经从工业用印染布逐渐转变为民用印染布。而当时永济印染厂没有快速适应这个市场需求的转变,所以渐渐衰落了。”杨建桥说到。

杨建桥是现凯通印染的负责人,还是当时永济印染厂的业务管理人员。

相比工业用布,民用印染布对印染技术、印染材料的要求更加精细、多元。永济印染厂一时间没有掌握住这个市场变化的关键节点。

生产水平不高、较为缺乏中高端产品这一现状,带来了一系列的恶性循环,需求锐减,市场萎缩;生产走偏,结构失衡;产品积压,资金断链。

在2002年前后,永济印染厂的经营最终难以为继,开始进入破产程序。

“国企是民企的学校,首先是人才的学校,还是后勤的基地。”柴化珍说。

所幸永济的印染产业却没有倒下,在永济印染厂所沉淀出的人才、管理、技术、设备等“火种”上,逐渐孕育出了以彩佳印染和凯通印染为代表的印染企业,带领着永济的印染产业继续前行。

彩佳印染:

技术创新之路

彩佳印染在印染行业里算个“明星企业”。

咋成的明星?

“技术,关键还是在于技术。”柴化珍说。“之前永济印染厂在全省纺织印染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后来逐渐衰落。我们意识到,如何规避短板,通过不断改变,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是关键。”

彩佳印染的技术处于行业领先位置,公司自主研发了多项新技术新工艺并获得四项国家发明专利,其中一项还是“十一五”全国推广项目,当时这种技术在国内和国际都处于领先地位,也因此被国家纺织部授予“技术创新示范企业”称号。

彩佳印染的技术中心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公司被中国印染行业协会确定为“中国染整功能性面料研发生产基地”。同时,彩佳印染还是我市2019年度推荐申报的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

彩佳印染现有员工2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研发并具有中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超过50人。

公司技术部分为生产技术部和技术研发部,分别负责基础的生产工艺和新品研发,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研发部,由柴化珍带领一线技术工人亲身参与。公司现研发的新技术在设备投资、节能减排、污染排放等方面都有优势。

彩佳印染负责人表示,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从喷墨、数字印刷、无水生产这3个方面不断发力,并且要做到质量过关,达到不用洗、不掉色的质量要求。目前,彩佳印染生产的布料已经远销美国、欧洲等地。

彩佳印染之所以在技术层面能有如此卓越的表现,柴化珍坦言,跟他过去在永济印染厂的技术积累密切相关。

“我本身是做技术出身,在过去永济印染厂时代,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永济印染厂停产后,我们也带过来了几位核心技术人员,这目前都是彩佳印染在技术方面的坚实保障。”柴化珍说。

彩佳印染始终坚持科技创新、走自主研发道路。这种模式除了与原先积累的人才优势和技术经验储备等息息相关,也与当下永济市发展印染产业的特点有密切的联系。

当下纺织、印染产业都集聚在南方地区,印染产业的下游服装加工产业也基本都集中在南方地区。在永济这样一个内陆地区的印染企业究竟以何种优势才能杀出重围?

技术创新之路成为了彩佳印染最重要的一步战略选择。以技术创新作为拉动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动能,正向效果正在不断显现。

除了技术立身之外,彩佳印染的管理模式也深受永济印染厂的影响,他们靠加强管理,创新管理方法,在成品率和出货率上不断提高。在企业文化上,他们始终把诚信作为其经营的第一理念,并不断丰富企业文化的内涵。

凯通印染:

效率提升之路

凯通印染的老厂房即将废弃,现在位于永济市经济开发区内的新厂房也即将正式启动。对于杨建桥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标志性意义的转变。

这个转变要从凯通印染成立之初说起。

凯通印染厂成立于2002年,发展至今拥有4条完整生产线,年产布量4000万米,在全国印染行业处于中上游水平。

凯通印染成立时,以租赁的形式,在永济印染厂的厂房和生产线上,生产出了凯通印染的第一批产品。除了厂房和生产线外,凯通印染还接受了原有技术骨干、业务员200余人。

从事业务管理工作的杨建桥从永济印染厂衰落的根本原因出发,聘请了20多位技术专家,研究全新产品的印染技术,迅速调整了产品结构。

当年,凯通印染就将过去全部工业用布的产品结构,调整至60%工业用布和40%服装面料的产品结构,适应了市场需求,也一举扭转了颓败的局面,将凯通印染带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

从2002年发展到2006年,凯通印染生产的产品中服装面料已经达到50%。随着产品不断被认可,2012年公司决定通过设备转型,用高效率低耗能的设备来扩大生产,并于2014年完成了产品的全部转型。

在完成初步积累之后,凯通印染坚持以效率立身,通过不断改进工业管理模式以及生产模式,向效率要效益。

从2015年开始,凯通印染引进了稻盛和夫的工业企业精益化管理模式,不断从工艺改进和成本控制上精益求精。

最颠覆也是最关键的转变,是从2016年开始,凯通印染决心走智能制造的路子,彻底解决生产效率问题。

“智能制造是我们转型升级、走向中高端的重要途径。”杨建桥说。

凯通印染的智能制造体系,从生产连续化、控制自动化、管理智能化、三废自滤化这4个方面彻底改造生产流程。

“届时,印染产品的生产线上会很少见到工人,所有生产流程都由一个中控大屏幕控制。这个中控可以智能配置生产要素、监督生产环节等,是对印染流程的一次大的颠覆。”杨建桥说。

在这一生产体系下,凯通印染的生产效率将提高50%,运营成本降低30%,产品生产周期降低30%,人员减少30%,能源利用率提高20%,年产值将达到6亿元以上。

“当然,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用机器替代部分劳动力,而是要让‘智能化’融入到企业订单、供应链、生产、销售、服务的每一个环节,打造柔性供应链,用供给侧改革的理念,用智能制造的手段,实现凯通印染的转型升级。”杨建桥说。

目前,在新厂房中,全新设备已经安装就绪,进入调试阶段。这是凯通印染对永济印染厂遗留下老厂房、老设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永济印染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步。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