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经济>

“做好自己”看“永电”闻“机”起舞

来源:发布者:时间:2019-06-14

█本报记者 解世忠 陈永年

在永济市区南部,中条山脚下,围绕着中车永济电机有限公司(下简称永济电机)一公里范围内,密集分布着18家配套企业。而拓展到整个市区,为永济电机配套的企业总数达到了47家。

“利用先进技术,发挥创新优势、龙头效应,带动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围绕着省委书记骆惠宁的重要指示,永济市积极与永济电机对接,从要素配置、产业布局、环境打造等方面入手,努力打造以机电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在永济的工业版图中,一个重要的版块,或者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实施闻‘机’起舞,做大做强机电制造基地。”永济市委书记徐志英说。

“机”房林立

一家“大机”孵化47家“小机”

日前,当记者来到众鑫机电配件制造有限公司采访时,发现车间里工人并不多,地上摆着一地准备启运的各种产品。

公司总经理胡建军解释,他们的新厂房已经建好,正在安装设备,目前处于边搬迁边生产阶段,一切顺利的话,新车间将在月底投产运行。

2002年建厂的众鑫,刚开始是给南方的制版企业做配套。受制于当时的物流水平,产品在路上就得走十来天,而通常情况下客户只会给10天时间,加上一个客户通常十来万元的额度,年终一算总账,劳神费力不说还没有多少利润。

2006年,公司开始转型。“家门口就有饭吃,为啥要跑那么远的地方要饭吃?”胡建军说。

胡建军说的“家门口的饭”,指的就是中车永济电机。从此,他开始为永济电机做配套,生产各种零部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公司年产值达到2500万元,即将投产的新厂房,更是由原来的不到3000平方米一下子扩展到了1.8万平方米。

“到了新厂区,我们将新建一个科技研发中心,增加科研开发的力度。我们现在主要是做零部件,下一步将向成套产品研发转变,那样,我们的利润空间会更大。”胡建军说着公司的规划。

虽然众鑫实施多元化经营,多方拓展业务,但60%的产值还是供应给永济电机。

如果说众鑫是半路反转走向永济电机的话,那永济市贝特电气机械有限公司,基本就是为永济电机而生的企业。据了解,贝特的创始人原本就系永济电机技术开发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后来下海创办了这家主要向永济电机供应轨道交通结构件的企业。

围绕着永济电机,贝特公司发展很快,采访时记者发现,原来车间里的成品堆放区,所占面积正在一步步缩小,珍贵的位置逐渐让位于新上的设备。

公司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秦增军介绍说:“公司形势非常好,因为设备和厂房限制,目前工人两班倒,2500平方米的车间面积,算下来每平方米的产值达到两三万元。根据公司的规划,3年后将实现1.18亿元的年产值。”

公司2014年建厂以来,快速增长,以前以永济电机、阿尔斯通为主要客户,2017年开发了轨道交通国际知名企业庞巴迪、西门子等高端企业。贝特公司目标是服务于轨道交通行业,努力打造管理规范、配套国际知名企业的结构件供应商。

和众鑫的理念一样,贝特目前除了永济电机,也拓展了好几家外地客户,还有一些是国外的客户。“建厂以来,我们向永济电机供货的比例呈下降趋势,目前维持在50%左右。”秦增军说。

在永济,主要为永济电机配套而生产的企业,总数达到47家。特别是围绕着永济电机1公里之内,密集分布着18家配套企业。这些闻“机”起舞的企业群,共同组成了机电产业集群,成为永济工业举足轻重的重要板块。

根据相关统计数字,永济电机去年采购额为37亿元,山西省内的采购金额为9.2亿元。其中,运城有配套企业96家,采购额为6.68亿元;采购额在两千万元以上的企业永济有15家。

运城市内特别是永济市内,配套企业供应的产品,基本上以加工类或者绝缘制造类为主,还有少量的铸造类。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永济本土配套产品在“含金量”上整体处于弱势地位,还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机”不可失

建设机电产业基地

永济电机是轨道交通行业知名企业,他们的核心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管理理念、获取的信息都是这个行业最前沿的。他们如同一个对外吸收的窗口,吸收进来的东西让周围企业也跟着一起进步。因此,永济机电产业集群所站的高度就是整个行业的前沿高度。

提高本土企业为永济电机配套的能力,也就是实现电机配套产品的本土化,一直是永济市历届决策者的一项工作重点。据了解,早在10年前,时任永济市的主要领导,就启动过电机产品本土化工作,但因各种原因限制和时机不成熟,一直没有得到有效推动。

一方面,必须考虑企业的积极性。机电产品生产,投入一般比较大,而永济电机有着自己成熟的采购体系,就算是能够进入,一部分产值还得另觅出路。这样一来,可能会影响企业的主动性。

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电磁线的原料是铜,我们垣曲就有丰富的铜资源,按说优势明显。但是专家实际一测评,垣曲铜资源纯度的稳定性,达不到永济电机的采购要求。况且,就算是原材料合格,还有技术标准、加工工艺等方面的门槛,毕竟机电加工,并不是有了设备和原材料就能够生产出合格产品的。要不,那些围绕永济电机的数十家配套企业,也不会对永济电机的高级技工趋之若鹜了。

本届永济市委市政府班子成立后,又一次将机电配套本土化提上日程,并将打造“机电制造基地”作为奋斗目标。而如何围绕永济电机,利用永济电机品牌优势、管理优势、人才优势,去整合周围的配套企业,打造一个有实力、高质量的机电产业集群,更是刚刚成立的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中心任务。

为了这件事,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了以副主任聂海英为组长的三人小组,专门负责这项工作。而他自己,与永济电机主管生产的副总张帆之间的沟通见面也越来越频繁,两个月时间他们正式会见就多达6次。他们从永济电机目前采购的产品名录中,找出有条件本土配套的产品强力打造,力争更多进入采购序列;而对于一些目前空白但有前景的产品,他们将列入重点招商规划。

其实,配套的本土化对于永济电机来讲,也有着内在的需要。

众所周知,如今大企业,比如苹果公司或耐克公司,很多都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他们与对手竞争,除了自身的研发、品牌之外,更多集中在富士康、申洲国际等名牌供应商身上。

因此,一个灵敏、高质量、稳定的供应链,不仅是企业梦寐以求的目标,还是其横扫竞争对手的“大招”。有远见的企业,自会将自己与供应链结成利益共同体,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变成在市场上纵横捭阖的底气与底牌。

现实是,如果在永济当地实现机电产业的集群发展,使部分配套实现本土化,必然可以为其减少各种供应成本,特别是与地方的合作,还有利于在保障质量前提下提高产品供应的稳定性——这对企业运行至关重要。

相比于一年近40亿元的采购额,永济当地甚至运城、山西境内企业所占份额还不太大,还有着极大的发展潜力。对此,永济电机方建议,可以在总部周边重点打造几条产业链,重点培养几家大型供应商,以便更好地做大规模,加强技术投入,在提升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这样对于永济电机利处多多,他们可以实施打包式集中采购,降低采购中的各种成本,提高风险的可控能力。

更重要的是政策上的潜力。

今年的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轨道交通”位列优先发展的制造业重点。今年的市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工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其中机电位列重点发展领域之一,明确要求着力推动永济电机等一批重点企业装备产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高端化、规模化发展。而对于永济电机所在的永济市,更是将打造“机电制造基地”列为全市“四基地一名城”战略的一极。

地方上有积极性,企业有需求,市场有空间,政策有红利……围绕永济电机实施机电配套本土化,时机正好,潜力无穷。

“机”群发展

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

采访中,行至永济电机厂南门之时,正值中午下班,三三两两的工人沿着一条水泥路,或步行或骑电动车下班回家。

“这条路就是我们开发区新修的,路灯也是新装的。”聂海英说,“路边这片地原来地势落差十几米,啥也不能干,经过我们整理,改成阶梯式,准备在上面建设200亩的标准厂房,为企业生产提供便利。”

刚成立不久的永济经济技术开发区,突出工作重点,先行先试,筹备成立“永济市机电产业联盟”。并围绕这个联盟,规划招商重点、完善服务制度和搭建质量、科研、计量、人才、培训等多种平台。

开发区从永济电机所需产品名录中,选择当地可以生产的,每个主要品类挑选两到三家企业进行重点培养打造。对于一些空白项目,选择一些高端的、高附加值的列入重点招商计划。

“总得来讲,我们当地有的要优化组合、重点培养,当地没有的要加强招商,重点上高科技、高附加值加工项目,容易做的、门槛低的原则上不做过多投入。目前政府在这上面有经费保障,我们很有信心。”聂海英说。

作为联盟成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发区还建立与高校、中介机构、企业的合作,搭建统一的技术研发平台,规范管理、质量、计量体系,提升配套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和质量管理水平。

“这样对我们也有好处,在同一套体系和同一个平台之下,双方不仅更易实现理念认同,还更便于我们进行过程检查,提高供应链的质量水平。”永济电机一负责人表示。

开发区内有一些企业,一个月就得对一些设备进行调校,最近的需要去西安,频繁往来不太方便。目前,引入一家量具企业,为辖区企业降本增效,已经提上了开发区的议事日程。另外,开发区还对所有企业确定了包联责任人,实施入企帮扶的长效化和日常化。

思路对头,自然就会事半而功倍。

比如,开发区利用永济电机技校的师资与场所,组织贝特公司员工进行培训。两个晚上的培训,能坐50人的教室,挤得满满当当,工人们的积极呼应,连组织者都连称没想到。

2017年,整个园区的机电加工类企业的产值为37亿元,2018年增至50亿元,整体趋势向上。

搭建科研平台、计量平台、人才平台、培训平台……开发区正以机电配套本土化为抓手,围绕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推动要素链、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的多链融合,在做好电机配套“本土化”的基础上,面向国内国际不断开拓市场,着力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以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