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晚报时间:2025-11-26

永济博物馆民俗规划展展出的花馍 记者 刘亚 摄
花馍是广泛流传于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的一种民俗艺术品,流传了千余年。花馍可赏、可吃,2008年已经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旧时的农村,过春节要蒸大馒头、枣花馍、元宝馍、布袋馍;元宵节要做羊、狗、猪、鸡类的花馍送给小孩;清明节、乞巧节、中秋节,婚丧嫁娶、祭奠祖先、老人过寿、小孩满月,但凡您想得起来的中国节日,都有它的俏模样。
会做花馍的人,被人称为“巧儿”,别看人家没纸没笔没进过绘画班,做的花馍一样活色生香、美得不要不要的。
做花馍需要在头一天晚上把酵子发上,等到第二天早上,早早起来用温水加面,再加一点食用碱面开始制作。发酵好的面,通过揉、捏、揪、压、搓、按等手法,借助剪刀、梳子、筷子等剪、切、挑、拨、刻,再用花椒籽、红豆、绿豆、大枣等加以装饰,制作成花馍的雏形,然后上锅蒸熟,涂上各种可食用的颜料,一个个五颜六色、造型各异、形象生动的手工大花馍就好啦!
花馍上的五彩缤纷,能不能吃?答曰:能。那都是食物颜料,都是从食物果蔬中提取出来的。有了它们,金黄的刺猬、白胖的小猪、枣花馍、寿桃馍、龙凤呈祥、锦上添花、五福拜寿……当初软塌塌、不起眼的馍料,进蒸笼一过堂,出来立刻神采飞扬,成了众人眼前的焦点! (《新民晚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