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解放日报时间:2025-11-26

临猗县临晋县衙景区写有“回避”“肃静”字样的对牌 记者 刘亚 摄
在很多朝代,不仅仅是皇帝出门要清道,官员出行也有讲究,有专人喝道鸣锣。《周礼》记载,周朝高官上街,即有吏役在队伍前面“掌执鞭以趋辟”。汉代以后,用鞭子的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喝道,也就是用嗓子喊。清代时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市面也越来越喧嚣,光靠嗓子很难让路人及时回避,于是就有了鸣锣。据载,鸣锣的次数与官职高低有关,州县官上街,仪仗鸣锣七下,谓之“打七棒锣”,意思是“军民人等齐闪开”;道府官上街则“打九棒锣”,意为“官吏军民人等齐闪开”;提督巡抚上街要“打十一棒锣”,意为“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若是都统以上官员上街,更是要“打十三棒锣”,意思是“大小文武官员军民人等齐闪开”。老百姓得把鸣锣次数的不同指代记住,听到声音就得自觉退让或跪拜。
“回避”和“肃静”这两块在影视剧中常见的牌子,当然也真实存在。明清时的官员仪仗,有对旗、对锣、对牌、对伞、对扇、金瓜、月斧、朝天镫。其中对牌上面就写有官阶名和“回避”“肃静”等。
帝王出行时的交通管制属于“高级别”,平日里则有严格系数相对较低的交通规则。目前陕西灵崖寺大殿左夏房有石刻的《仪制令》,上有4行小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即古代的日常交通规则,意即一般平民百姓要给官员让路,年轻人给长者让路,轻装车要给载重车让路,出城的要给进城的让路。其中,“贱避贵”就是根据等级而定的回避制度。宋太祖赵匡胤曾规定,“大小官员相遇于途,官级悬殊者即行回避,次尊者领马侧立,稍尊者分路行”。明朝也有严格的“避轿制度”,凡官职低的官员乘轿出行,在路上碰到官职高的官员,一律都要停下轿来避到路边,官职低的官员本人还必须来到大街边上迎着上级官员的大轿挺身长跪,待官职高的官员过去,方可重新上路。官员尚且如此,老百姓更不用说。清朝规定,军民人等在街市上遇见官员经过,必须立即躲避,不许冲突,若有冲撞,将被治罪。 (《解放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