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史>

古琴的韵味与风骨

来源:文明时间:2025-09-22

□王超

盐湖区博物馆展出的清代七弦琴 记者 刘亚 摄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唐代刘长卿的《弹琴》一诗描述了古琴天生的韵味与风骨。古琴,又称琴、瑶琴、七弦琴,还有绿绮、丝桐等别称。在我国古代乐器“八音”中,古琴属于“丝”——用丝弦来奏响的乐器。“士无故不撤琴瑟”,古琴独具的东方风韵历来为文人所尊崇,并被尊为“国乐之父”“圣人之器”,位居古代乐器之首。

论起古琴,想必大部分人都会率先想起春秋战国时期,伯牙、子期“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善琴之人俞伯牙弹琴,无论“巍巍乎若泰山”,还是“洋洋乎若江河”,其好友钟子期皆心领神会。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成为后世无数人渴望的“高山流水”之交。

音色深沉、余韵悠远的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被称作“乐器中的活化石”。《警世通言》中载:“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见五星之精,飞坠梧桐,凤皇来仪……取中一段叩之,其声清浊相济,轻重相兼。此乃瑶池之乐,故名瑶琴。”3000多年前的《诗经》出现了古琴身影:“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女曰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令人追想。

作为文士雅玩,古琴的各个部分都充满了文人情怀。富有诗意的古琴名常镌刻于底板靠琴颈之处,在龙池、凤沼之间镌刻的文字则称为“琴铭”。琴漆有断纹,是古琴久远的标志。有断纹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观,更为名贵。

 (《文明》杂志)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