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8
支慧云
青春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关键转折期,生理剧变引发的心理动荡,让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依赖关爱,既想被理解又刻意封闭。家长若能从心理规律出发,调整互动模式,便能为这段特殊旅程搭建稳固的情感桥梁。
一、理解青春期心理的“双重性”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世界充满矛盾:他们一方面用叛逆外壳包裹脆弱内心,看似对家长的建议嗤之以鼻,实则在潜意识中寻求认同;另一方面,自我意识的觉醒让他们急于构建独立人格,却又因社会经验匮乏而频频陷入自我怀疑。这种矛盾源于大脑发育的不同步——负责情绪冲动的边缘系统已发育成熟,而管控理智的前额叶皮层要到25岁左右才完全发育。这就是为什么青春期孩子常表现出“情绪先行,理性滞后”的行为特征。
二、构建安全心理联结的3个支点
1.用“非暴力沟通”化解对抗。当孩子出现抵触行为时,家长须先管理自身情绪。不说“你有点良心好不好?我跟你爸没日没夜打拼为了谁?”,可以说“知道你学习压力大,今天在学校发生什么不愉快的事呢,说来听听?”前者触发孩子的防御机制,甚至刺激他情绪暴躁,后者为情绪留出让步空间。
2.给予“可控范围内的自主权”。在学业规划、社交选择等方面,可采用“选择题模式”:“说过你多少次了,不要跟姓王的男生联系,你倒好,跟他一个混混走得那么近,将来也想当混混?”,还有“可不可以学点有科技含量的东西,跳舞能当饭吃?一辈子都能跳舞?”这种方式既不尊重孩子的自主需求,又促使其情绪激动完全失控带来很大焦虑。孩子的怨恨往往源于被误解、忽视或对父母决定的强烈不满。例如,长期因父母忙于工作缺乏陪伴而产生隔阂;父母不给予孩子自主权,比较霸道,最后造成孩子的叛逆、反抗、破罐子破摔等。
3.建立“情绪缓冲带”。当冲突升级时,不妨暂停对话:“我们现在都有点激动,不如各自冷静几分钟,再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同时,要让孩子知道,情绪爆发不会破坏亲子关系,“你刚才说的话让我难过,但妈妈依然爱你”——这种“情绪与关系分离”的表达,能给孩子注入安全感。
三、警惕心理互动中的“隐形陷阱”。
避免“比较式激励”:“你看王叔叔家小明每次都考第一”“你姑姑家娜娜从来都不瞎胡闹,总听从父母的话”,这种说法,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够好”的自我否定。改用“纵向对比”:“这次考试你的数学进步了5分,比上次更细心了”“现在的你比以前好多了,一点点进步”,这样强化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此外,与孩子沟通,慎用“过度关怀”:孩子被学校劝退后回到家里,“儿子今天想吃什么?妈妈给你做好吃的”“既然学校抛弃你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这样的做法反而会暗示“父母无所不能,会找到更好的学校”“你的学习,不那么重要”等,不如换成“今天这件事,满分十分的话,你自己的错误能扣多少分?”等,传递“我相信你能应对困难”。同时,也会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错误,不再犯重复的错误,让孩子接收到“父母愿意倾听他的分享”的信号。
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本质上是其在练习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家长的角色应是“护航员”——既要松开紧握的手,让孩子尝试独立航行,又要在风暴来临时,让孩子知道身后有可以停靠的港湾。当孩子感受到“我的情绪被接纳,我的选择被尊重,我的脆弱被保护”时,这段特殊时期的亲子关系便会成为他们未来人格成长的重要养分。(作者系新绛县心理咨询协会会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