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聚焦“三个统筹”,倾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9-10

吴 仪

倾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是我市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抓手,要聚焦“三个统筹”,积极主动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努力让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在全省对外开放格局中走在前、作表率。

统筹要素流动型开放与制度型开放

倾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要着眼于解决“通过什么开放”的问题。要素流动型开放是中国开放的起点,本质上属于“边境开放”,即通过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等方式,允许货物、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在国际自由流动。然而这种开放模式当前面临三重挑战:容易受到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严重干扰,拓展空间极其有限;传统劳动力成本优势弱化,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集聚不足;国际经贸规则面临大调整、大重塑,倒逼开放模式升级。这意味着只走“边境开放”的老路已经不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为我们指明了新一轮高水平开放的方向和路径。一要完善对外开放政策,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首先要不断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例如在产权保护方面,完善平等保护产权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在公平竞争方面,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其次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破除土地、资本、劳动力、数据等要素的流动障碍。再次要创新市场监管,推动监管理念和方式变革,探索包容审慎监管,对新业态新模式设置“观察期”和“容错空间”,落实“企业安静期”制度,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正常经营的干扰。二要对标高标准经贸规则,提升全球竞争力。持续面向外贸企业提供原产地证书办理、国际商事认证、领事认证、自贸协定推广等一揽子贸易便利化服务,指导企业主动对接国际规则,享受关税减让政策,支持优势产品出口。同时,要不断改革不合理、不相容的法律法规,形成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衔接相兼容、规范透明的基本规则体系。三要防范潜在开放性风险,筑牢高质量发展安全屏障。全面开放必然伴随贸易摩擦、资本外逃以及数据泄露等潜在风险,这要求统筹制度创新和风险系统防控。要建立信息平台,充分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建设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定期向企业提供政策与法律支持,帮助企业理解政策变化、应对贸易摩擦。

统筹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

与沿海沿边地区相比,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的条件、重点和措施都有所不同。沿海地区的开放侧重于对外开放,对内多为产业转移或是辐射带动。而内陆高质量开放型经济建设要求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并重,通过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联动效应。

对内要主动融入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等国家战略,持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一要推动基础设施联通建设,形成区域内交通新格局。推进重点公路工程项目建设,配合省级加快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工作、持续推进运城至三门峡客运专线项目、谋划新建铁路专用线,融入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和中部地区经济带。二要加快文旅融合深度发展,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紧紧围绕运城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根祖文化、德孝文化、关公文化、池盐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依托全市102处国保单位和28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积极与西安、太原、郑州、洛阳等地对接,实施全方位文化旅游合作,共同塑造区域文化和旅游品牌,扩大运城文旅“朋友圈”。三要推进生态共治,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构建黄河流域省际生态保护协作机制,联合实施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等。完善汾渭平原大气污染治理体系,强化区域协作、联合督察、应急管控。推动建立环境执法信息共享数据库,对跨界污染实施溯源追责。四要深化产业协同,提升创新能级。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逐步实现域内资源、能源、交通共享,打造新型铝工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等。

对外要积极扩大国际贸易往来,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一要加强政策支持与平台建设。不断出台完善促进外经贸发展政策体系,开拓国际市场。二要引入优质生产要素与先进技术。鼓励企业与国外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技术合作,引进先进设备和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与国际友城和海外华人商会合作,吸引国外高端人才和专家,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建设外籍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三要加强国际交流,树立独特城市形象。着眼运城特色产业和优势资源,如非遗展示、关公文化旅游节等,进一步深化友城合作,拓展合作范围,加强与欧美、东南亚等国家的交流,提升运城的国际辨识度。

统筹“优环境”与“强主体”

开放,不只是物流的连接、贸易的畅通,更需要制度的突破、环境的涵养,这构成了开放深化的内在动力机制。一要厚植营商沃土,筑就“近悦远来”生态。首先要打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将法治作为贯穿营商环境建设的一条鲜明主线,以法治保护各类经营主体的产权和合法权益,最大程度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其次要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深入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用好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推动更多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直达快享,提升政府服务效能。再次要打造开放开明的人文环境,完善政府的服务链条,打造政策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链、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和自然人全生命周期服务链。二要育强外贸主体,增强市场竞争力。要鼓励外贸企业做大做强,发展保税维修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要培育壮大战新产业,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转型;要加快布局未来产业,发挥数据要素的经济倍增效应;要加快农业“特”“优”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出口企业。三要开展人才引进专项行动。持续开展市校合作,下好“引进谁”“谁来引”“怎么引”三步棋,集聚更多人才资源和创新要素;健全激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分层分类为人才做好住房、医疗、社保、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服务,用事业、待遇、感情引才留人;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综合信息系统,定期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摸排,搭建对接平台,做好服务工作。

倾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要以“三个统筹”为战略支点,通过制度型开放突破内陆约束,通过双循环联动重塑区位价值,通过环境与主体协同培育内生动力,全力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为高质量推进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