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统筹“三大关系”,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27

市委五届九次全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统筹好扬优势与补短板的平衡,统筹好新旧动能转换的过渡衔接,统筹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坚定有序推进转型发展,为建设“一城两区三门户”注入强大动力。

一、扬长补短:在优势重塑中厚植转型根基

转型不是放弃传统产业,而是要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运城作为山西南部重要节点城市,既有深厚的产业积淀,也面临产业结构性矛盾,必须在“扬优势”中增强底气,在“补短板”中突破瓶颈。

扬优势,要聚焦特色资源转化。运城的优势在于“特”:工业上,铝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基础扎实;农业上,是全国小麦主产区、水果出口基地,“运城苹果”等地理标志产品享誉全国;文旅上,拥有关公文化、盐湖生态、黄河文明等著名IP,解州关帝祖庙、运城盐湖等景区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市委五届九次全会聚焦工业、农业、文旅等作出系统性部署,正是要将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一要科学布局、有序承接、错位发展,不断提升产业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二要发展特优农业、工业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持续擦亮“运城面粉”“运城苹果”“运城蔬菜”区域公用品牌,不断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三要聚焦“人气、特色、高端”,以文引流、以旅聚势、以商增值,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和富民产业。

补短板,要瞄准关键领域攻坚。运城的短板在于创新能力弱、产业链条短、要素制约紧。针对这些问题,市委五届九次全会进行统筹谋划:在创新端,积极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深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在链条端,以“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为牵引,实施建链延链补链强链行动;在要素端,深化能源革命综合改革及财税金融体制、国资国企、营商环境、民营经济等重点领域改革,推动资本、数据、技术等要素资源有序流动和高效配置。

二、新旧转换:在动态衔接中培育新增长极

传统产业是转型的基础,新兴产业是转型的方向,二者要协同发力、有序衔接。运城作为重要工业基地,传统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较高,必须把握“稳”与“进”的节奏,避免“旧动能断档”“新动能青黄不接”。

旧动能“焕新”,关键在改造升级。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既是稳定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也是培育新动能的“孵化器”。针对煤化工、钢铁、建材等传统产业,全会提出要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以“新稷河闻垣”工业集聚区为重点,推动钢铁、焦化、有色等行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品迭代。积极推进服务业提质升级,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多样化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发展首发经济、银发经济、低空经济等,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

新动能“培育”,核心在精准布局。我市倾力打造“三大门户”,锚定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合汽生材”,打造转型“新引擎”。在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上,山西建龙实业有限公司获批国家级5G工厂、山西复晟铝业有限公司获得了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标杆企业”的桂冠,入选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多个汽车零部件项目投产达效,其工艺装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一批新能源电池项目落地建成,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的协作配套力和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围绕生物医药产业,多个重点项目相继落地投产,产业增加值逐年上升;新材料产业体系已形成碳基、铜基、精品钢、铝镁精深加工等多条全产业链条。在此基础上,全会提出,带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不断提高;加快建设全省数字经济发展集聚区,前瞻布局发展半导体、人工智能等产业,在未来产业方面多布局、求突破、争上游。

三、科产融合:在双向赋能中激活转型引擎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运城转型的深层动力,在于打破“科技成果转化慢”“产业需求反馈弱”的堵点,构建“以产促科、以科兴产”的良性循环。

以产业需求“出题”,让科技创新更“对路”。全会提出,要强化教育科技人才支撑,推进各类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深化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培养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聚焦我市重点产业链,精准发布人才、技术和项目需求清单,推动产业链精准对接创新链。一要以人才需求架设产教融合“立交桥”。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推动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育才机制。二要以技术需求打通创新要素流通管道。搭建“需求—研发—应用”贯通机制,推动企业技术难题与科研院所研发资源高效匹配,鼓励共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促进创新要素向产业一线集聚。三要以项目需求锻造创新联合体矩阵。以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化项目为纽带,组建创新联盟,开展协同攻关,形成“牵头引领—协同支撑—集群突破”的矩阵化创新格局,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以科技成果“转化”,让产业升级更“高效”。全会提出,要发挥转型综改示范区牵引作用。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推动重点产业链能级跃升,做大做强特色专业镇,促进要素集约、企业集聚、产业集群发展。

一要以“晋创谷·运城”构建科技创新矩阵。持续引育高水平科创企业和高层次创新团队,推动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先进科技成果在运城中试熟化和转化应用,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难题。二要以“科技副总”激活企业创新基因。选聘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到企业兼任技术职务,助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优化工艺路线、培育研发团队,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要以特色专业镇锻造集群创新优势。引导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向专业镇集中,支持搭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检验检测中心和数字化赋能中心,推动形成“一镇一策一集群”的创新生态。

转型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精准战”。统筹扬长补短,才能避免“偏科式”转型;统筹新旧衔接,才能防止“断档式”转型;统筹科产融合,才能跳出“割裂式”转型。当前,我市正以“一城两区三门户”建设为目标任务,以“三个统筹”为指引,在传统与新兴的交响中奏响转型强音,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握节奏规律,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跃升,为资源型地区有序转型提供“运城样本”。 (邢 阳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