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时间:2025-08-27
当前,尽管我国县域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仍面临区域失衡加大、产业同质化与创新乏力等多重挑战。“小、散、弱”的特征不仅削弱了县域经济的抗风险能力,也制约了其参与更高层级分工与协作的可能性。尤其在产业升级、绿色转型、数字赋能等新赛道上,单个县域往往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集聚优势。如何跨越行政边界、实现优势互补,已成为一道必须作答的现实考题。
破解活力不足的关键,在于以组团式发展打破区划桎梏,构建跨县域要素流动机制与产业协作体系。依托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封闭格局,融入更广阔的区域经济网络,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通过组团化整合资源,扩大经济腹地,实现生产要素规模化利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不同县域合理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产业格局。在制度设计上,将县域之间的单纯竞争引导为合作性竞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参与各方在区域分工中找到更优定位,并在协作中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走向“组团协同”,须在体制机制、创新网络和产业布局上多向发力。健全跨县域合作治理机制,建立区域议事平台,明确发展规划等制度安排,设立常态化协调机构处理分歧与冲突,保障合作可持续;构建区域创新网络,依托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研发中心与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在组团内快速流动与应用,形成“创新—转化—产业化”闭环;培育特色产业集群,根据各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化分工,形成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链。
县域组团式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拼合,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作和要素共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组团式、网络化”战略机遇,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和治理机制的全方位协同,县域经济完全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迸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 (摘编自《光明日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