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深刻领会“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

来源:时间:2025-08-13

贾云乾

市委提出的“一城两区三门户”目标和思路,既根植于城市发展实际,更着眼于长远发展格局,以“两区”建设构筑转型升级主阵地,以“三门户”打造全方位发展新支点,形成驱动城市能级跃升的战略支撑。实现这一宏伟蓝图,要做强经济硬实力筑牢富裕根基,厚植文化软实力彰显文明底蕴,提升民生舒适度增进幸福质感,以实干担当推动战略部署落地见效,奋力开创运城全方位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在高质量发展新赛道上夯实富裕“硬实力”

富裕是文明、幸福的物质基础。运城以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构空间格局,以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重塑制度优势,通过“三门户”战略定位打通内外循环,形成了推动运城向新出发的高质量发展体系。

一是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治理引领绿色发展。运城作为黄河中游重要节点城市,正以“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为牵引,创新实施“五廊共治”模式,统筹推进汾河、涑水河、姚暹渠等水系综合治理,构建全域生态保护新格局。同时,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创新生态价值转化机制,通过生态廊道建设带动沿岸乡镇发展特色农业,生态修复与产业培育的深度融合持续释放富民红利。

二是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激活乡村经济。通过培育乡村致富带头人、盘活集体资产、推动土地集约经营等方式壮大集体经济。利用党群服务中心搭建技能培训与创业孵化平台,志愿服务与社区经济联动发展,形成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的可持续模式,构建起共建共享的乡村共富生态。

三是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坚持以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主攻方向,以专业化园区为载体承接优质项目,形成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链。通过“链主”企业定向招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组团落户,实现产业链垂直整合。着力打造“合汽生材”新兴产业地标,构建具有运城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

四是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挖掘富民强市新引擎。深挖黄河文化内涵,构建全域文旅新场景,通过景区提质、业态创新、非遗活化等措施激发消费活力。利用文化节庆活动带动商户经营效益跃升,特色民宿、文创工坊等新业态形成规模效应,实现文化价值与市场效益的良性转化。

五是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构筑外向型经济高地。构建多维度开放平台,通过物流枢纽建设、跨境电商业态培育、区域协同发展等举措畅通经济循环。加快国际通道建设,促进特色农产品外销,促进海外市场拓展带动传统产业升级,开发中医药等特色项目激活乡村资源,开放型经济成为群众增收的重要增长极。

在文化传承创新中厚积文化“软实力”

文明是幸福、富裕的精神内核。当文化资源成功转化为生产要素时,会产生乘数效应。运城深谙此道,以“两区”建设构建文化治理现代化体系,通过“三门户”战略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跃迁,着力构建文化地理新坐标。

一是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激活文化基因。深度激活黄河文化的生态基因,系统梳理“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传统生态智慧,构建起以文化认同为核心的生态保护体系。如依托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文化生态廊道,将后土祠、龙门渡等文化地标转化为生态教育基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治理的协同推进。

二是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培育文明乡风。将德孝文化、忠义精神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体系,创新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的融合机制,培育居民共同体意识。通过建立道德评价激励机制、重塑社区公共契约,激活群众参与自治的内生动力。积极构建乡村文化记忆空间,重构乡土文化认同,将传统美德转化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精神纽带,形成崇德向善的基层治理新生态。

三是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构筑特色文化发展优势。注重文化要素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搭建文化创意产业载体吸引优质资源集聚,培育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结合的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挖掘文化符号的增值效应,为装备制造等产业注入文化内涵,形成“文化+”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增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

四是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打造城市文化名片。通过数字技术活化历史资源、创新演艺形式,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地标。这一文商旅融合模式激发消费新活力,形成文化资源向产业价值持续转化的创新链条,塑造了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品牌。

五是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构建国际文明交流桥梁。以文化为纽带构建国际对话体系,连续举办关公文化旅游节、舜帝德孝文化节等国际性活动,传播城市文化形象。推动绛州鼓乐、稷山螺钿等非遗项目参与中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产品与服务走向国际市场,在开放合作中实现文化产业能级跃升。

在增进民生福祉中提升幸福“舒适度”

幸福是富裕、文明的最终指向。物质富足与精神富有的最终目的是人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运城以“两区”创建为抓手,依托“三门户”优势,将发展红利转化为民生福祉。

一是创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绘就宜居家园。以流域综合治理重塑城市生态基底,通过水系廊道建设、湿地系统修复、盐湖生态更新等工程,打造“推窗见绿、漫步亲水”的居住环境。打造环湖绿道串联生态社区,推动空气水质持续优化催生健康生活圈,将生态价值转化培育为绿色经济新业态,让市民在山水相融中尽享自然馈赠,形成生态居住圈,改善人居环境。

二是创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示范区,织密幸福网络。创新“党建+网格”服务体系,激活末梢神经,构建覆盖城乡的民生诉求响应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实现群众急难愁盼精准对接,利用“红色物业”改革破解社区治理顽疾,建设党群服务驿站服务人民所需,形成“小事不出网格、服务就在身边”的生活图景,以治理精度提升民生温度。

三是打造产业转移优先承接门户,拓宽共富路径。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运城精准把握产业梯度转移机遇,积极打造就业蓄水池,培育重点产业集群创造多元化岗位,将职业教育与产业需求深度耦合培育技能人才。利用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激活本土供应链,同步提升技术工人薪资水平与职业尊严,实现家门口就业与高质量增收。

四是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滋养精神家园。以关公文化、黄河文化等超级IP激活城市文化基因,通过沉浸式文旅体验、非遗创新工坊、文化消费新场景建设,让市民在触摸历史中增强文化认同。通过文商旅融合培育消费热点,利用文化遗产赋能乡村振兴,形成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裕交融的发展生态。

五是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门户,畅通美好生活。构建立体化开放通道,将地理内陆转化为发展前沿。加速要素流动,跨境电商业态激活“买全球卖全球”的市民生活图景。通过国际文旅合作拓宽文化消费视野,让市民在“通江达海”的便捷体验中感受城市的高质量发展,于多元文化交融中收获开放型社会的归属感与幸福感。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