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运城时空>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助推运城文旅高质量发展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8-06

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全面建成旅游强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动力根源。当鹳雀楼上的“更上一层楼”与永乐宫壁画《朝元图》在数字光影中交相辉映,当运城盐湖景区的千年盐田与现代康养产业融为一体,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化正成为运城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发展的科学总结

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探索,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这表明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文化自觉阶段。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个构成要素。2023年6月2日的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则充分体现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内涵、中国特色优势有了清晰认识,进入文化自信阶段。

在2023年10月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随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充分表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入文化自强阶段。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如何继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深邃思考。文旅产业只有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两个结合”,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文化繁荣,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人文经济发展新范式

早在2006年10月30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文化经济”点亮浙江经济》一文中就富有远见地提出:“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至此“新时代人文经济学”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课题正式形成。

“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当前国内文化建设布局视野下,聚焦“激发中华文化活力创造力,助力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这一任务进行战略部署的人文经济发展新范式。其实质是培育文化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建设领域,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大生产力要素的优化组合。从根源上为经济发展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蕴,有力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践行“发展为了人民”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根本立场。

一方面,在文旅产业领域培育新质生产力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阶段体现。从经济增长角度看,能带动文旅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产业升级角度看,能推动传统产业向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另一方面,文商旅深度融合是“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要实践载体。能通过打造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文旅品牌活动,向外界展示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城市风貌,吸引游客和投资,优化营商环境。文化新质生产力必将进一步促进科技创新成果与文旅产业、文旅消费相结合,推进传统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文旅产业新业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旅融合前景广阔,要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真正打造成为支柱产业、民生产业、幸福产业。这站在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角度,抓住了文化对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从“新时代人文经济学”视角出发,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等,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

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助推我市文旅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让人们在领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灵之美。”立足新时代文旅发展新要求,我市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挖掘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创新文旅融合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交融互动,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文引流,实现文化经济化。从经济层面看,文化产业本身就是绿色经济、创意经济,能带动就业、拉动消费,成为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产业发展相结合,挖掘我市“独一份”的文化元素,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河东池盐文化、关公忠义文化等地域文化谱系进行创新性表达,将“文化符号”变成“消费产品”,让“文化体验”成为“消费场景”,用“文化IP”串联“产业链条”,让游客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增强文旅产品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坚持以旅聚势,推动经济文化化。旅游是“资源聚合的纽带”,聚人流即聚需求、聚产业即聚链条、聚文化即聚认同。旅游聚的“势”既是经济增长的动能,也是文化传播的势能,更是区域协同的聚能。我们要将文化内涵融入商业模式,让经济活动从“满足物质需求”升级到“满足精神需求”,从“比拼成本”升级到“比拼价值”。当一座古庙,能读出“忠义仁勇”;当一捧粗盐,能品出“为民情怀”;当一幅壁画,能悟出“文化自信”,文化就成为经济的“内核”,经济就有了穿越周期的生命力,能够抵御同质化竞争的冲击。

坚持以商增值,促进文化与经济一体化。经济为文化提供落地的载体,文化为经济注入持久的灵魂。文旅深度融合不是文化与旅游的简单相加,而是将文化要素和旅游要素在创意、资金、技术等加持下,依托商业模式创造转化出文旅新产品、新业态和新场景,进而实现要素流动、供需平衡和文化传承的“价值闭环”。我们要不断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找到自身文化基因与经济优势的结合点,在深度融合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市正以文化为魂、产业为脉、生态为基,绘就文商旅融合新图景。我们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凝聚共识,落实好倾力打造文商融合旅游热点门户的目标要求,以关公忠义铸就精神地标,以盐湖康养重塑生态样本,以数字科技激活千年文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在河东大地交相辉映,以破界融合之势书写运城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李 娜 作者单位:市委党校 本文系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山西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24年度山西省高质量发展研究课题(项目编号:SXGZL202407)阶段性研究成果】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