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9-10
服务是人才工作的窗口,是引才留才的基石。改进人才服务,说到底是要让人才暖心、舒心、安心。只有将服务送到人才心坎,才能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服务好不好,人才最有发言权。一份政策文件写得再漂亮,若流程烦琐、落地困难,人才也难有获得感;一场推介活动搞得再热闹,若脱离人才实际需求,也只会沦为“走过场”。
有温度、有实效的服务才是人才真正需要的服务。有温度,是把“纸上关怀”变成“身边温暖”。关注青年科研人员的“起步难”,配备科研导师、提供启动资金,比口头喊话更有分量;体谅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主动对接子女入学、老人就医,比空泛承诺更显真诚。有实效,是让政策红利真正“落袋为安”。“让数据多跑路,人才少跑腿”不是口号,而是社保转移“跨省通办”、购房补贴“秒到账”的具体实践;“给人才松绑减负”不是空话,而是清理“唯帽子”评价、简化科研经费审批的实际行动。只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才能让人才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重与支持。
始终站在人才的立场想问题、办事情,少些“我说你听”的居高临下,多些“你需我办”的主动作为,才能赢得人才信任。要多到实验室问问科研人员“设备够不够用”,多到企业车间听听技能人才“晋升顺不顺心”,多到创业园区聊聊青年创客“融资难不难”,把人才的“急难愁盼”摸准摸透。主动学用人才熟悉的“专业语言”,少些套话空话,用具体案例讲清政策、用实际成效回应期待,努力把“政策清单”变成人才的“幸福账单”。
(摘编自《中国组织人事报》)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