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4
□赵波
景德馨盐号旧址 (资料图)
运城盐池是河东大地上一颗历史悠久、璀璨夺目的明珠。其历史信息多样、文化特色鲜明、形态丰盛、商号林立,是河东盐池盐商字号发展的重要历史文化符号。阡铺景德馨与南岸景德馨私营盐号因别具一格的特点,成为盐池盐商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号。
(一)
作为潞盐产业的核心经营实体,盐商私营字号在清末民初成为趋势,不断涌现。盐池最大的畦商——临晋北关姚长盛,在盐池有卞合兴、曹福卿、许洪太、刘永锡、孙仲贤、刘祥等数十个私人盐厂,占全池畦地的四分之一,畦地都在东场(东湾矿区),故被称为“姚半池”。绛县盐商王恒盛,有杨文耀、侯和周、刘增、范林等7个私人盐厂。民国盐商有仝少宣、韩希逸、房荫恒、席正、吴秀生、石子贞、许鉴观、张步青、王洛生等。其中,景德馨私营盐号保留至今,如一颗耀眼的明珠,承载着清至近代河东盐业的发展密码。
景德馨私营盐号(原运城盐化局五厂老四工段院内),是运城盐池著名的潞盐生产盐号。历史上,曾有阡铺景德馨(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潞盐管理局折价收购)和南岸景德馨(由日伪南京政府盐务顾问孔祥熙忠实信徒杜衡经营,晋冀鲁豫人民政府宣布没收)。
如今,仅存南岸景德馨,院内存东家掌柜与“老和尚”(最高技术权威称号)办公、休息工作室三间,以及古水井一口。办公室坐东朝西,面阔五间,进深三椽,单檐硬山顶,南北长17.09米,东西宽12.96米。因具体位于中条山北麓,盐池南岸,紧靠盐池南禁门遗址附近,故名“南岸景德馨”。
盐号大院保存整体完好,院内房屋是清末民初建筑,形制别样,“老和尚”与东家掌柜居住东房,为了防止东南风袭扰,后墙没有窗户,冬暖夏凉。这种建筑形制与明清以来盐池周围所建房屋的特点基本一致,保留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建筑特色。“老和尚”亲手栽的葡萄树、柏树,已有120多年的历史,院内有甜水井一眼,至今仍能使用饮水。景德馨盐号是河东盐业丰盛时最著名的盐商字号之一,2015年由运城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河东盐业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见证。
古朴坚固的建筑外观,传统盐商建筑的独特风貌,从建筑格局到装饰细节,都是研究清代至民国时期商业建筑的珍贵实例。
(二)
从商业文化角度看,景德馨私营盐号见证了河东盐业生产、管理、运输、经营、销售的繁荣与变迁;见证了党和政府接管盐池后的不同方针和政策。
作为清代后期重要的盐业经营场所,盐号的账本、契约等文书资料,详细记录了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等商业活动,为研究古代商业运营模式、经济制度及区域贸易往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其独特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也折射出传统盐商、晋商的商业智慧和文化内涵。
在社会文化层面,景德馨私营盐号与当地民众生活紧密相连。由于盐号地处盐池南岸,又位于潞盐高产区东湾矿区与界村矿区中间,还靠近产盐之母“黑河”,每年产量之大、收入之可观,可想而知。每年“二月一”“六月六”“八月十五”盐池的“母液化卤”“蚩尤点卤”“祭祀盐神”“产盐完场”,以及祭祀“池神”“风神”“日神”“条山神”等大型活动,所有盐商字号与当地周边村民一起展开,影响深远,形成了一道亮丽的民俗风景线。
其兴衰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河东地区社会经济、民俗风情的演变。盐号的存在,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盐商文化圈,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是研究区域社会文化变迁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
(三)
河东盐池在历史上被划分为东、中、西3个场,同时被划分为东、中、西30个铺。随着历史变迁,后来的“铺”又有了新的含义,成为一种独特的数量单位。每铺相距一里三分,铺是由东向西排列的。铺的标志设在后山,标志也很简单,就是筑一个像塔一样的土堆,现在已不明显了。
在盐池底下,有论“铺”不论理之俗语。东场从东头铺李乾胜“畎子”开始,一直到现在的解放南路(跨湖段)东边;中场范围是池神庙向西到中十铺;西场从中十铺西边的西一铺开始一直到西禁门附近,后来又增加了东西两阡铺,东阡铺又分出东湾和南岸。东阡铺从景三麟至乔宥;西阡铺只有王逸隆一家;南岸由东到西分别是景德馨、张青、张昌运、王恒泰、张鼎盛。
河东盐池这些盐商字号的存在,是重要的盐文化历史信息和盐文化符号,其以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成为河东盐池历史的重要缩影,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