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临猗寺前村文化沿革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王守忠

寺前塔

在古郇临猗坡上小嶷山西边陲峨嵋岭坡沿地段,有一个古老的村庄——寺前村。

寺前村历史悠久,深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与传说。

《寺前村谱志》中收录的瓦罐照片

(一)

老村建于哪个朝代已无从考证。关于村名的来历,老县志仅能反映出寺前村因位于“望海寺”前而得名,如今“望海寺”已消失不见,只能从村西沟壑的断土层中找到它留下的痕迹。1952年,村民曾在原址废墟中挖出大小瓦罐10余个,其中最大一只有成人高,肚大脖粗,浑圆古朴。据专家认定,瓦罐应为寺里和尚圆寂后收敛骨灰之用。这些瓦罐后送交原临晋县文化馆。

据《辞海》记载,《打神告庙》这出老戏的发生地为桑泉县望海寺(即今寺前村一带)。由此可以推断出,寺前村历史悠久。传说,当年的“望海寺”坐北朝南,位于村子北边,占地80余亩,寺庙内有10多名和尚,由方丈掌管料理寺庙,这里一年四季香火不断。

关于寺庙的兴建,还有一个美妙的传说:在很久以前,一位云游四海的高僧到这里化缘,觉得这里的百姓热情大方、淳朴善良,且村庄南临大海瞰中条,北依双嶷山身卧峨嵋边,是一块难得的风水宝地,于是就用化缘得来的银两,在这里建了一座寺庙,因面临大海而取名“望海寺”。从此,人们便把寺庙前后的两个村子分别取名为寺前村和寺后村,延续至今。

(二)

在村子南面的沟边有座古塔,名为寺前塔。据考证,此塔建于宋代,俗称寺前将台。该塔为五级四面砖结构,底座六角形。塔高20余米,塔基每边底宽4.2米,对径5.65米,第一层腰围上用砖雕构成斗拱飞檐,塔身用白灰砌成,中间实心填土,雄浑古朴。

塔旁挺立着一棵百年老杨树,与古塔默默厮守相望。这棵杨树冠如伞盖,蓊蓊郁郁,笔直的树干,有两三个成年人合抱粗壮,树身泛白。夏日里风吹树叶哗哗作响,好像在向人们讲述着这座古塔所经历的世事沧桑。

40年前,笔者在寺前村教书时,曾多次身临塔下,抚摸那古老的塔身,仰视古塔的雄姿。它优美的造型,令人折服;那精细的做工,使人惊叹。村里老者曾历数它神奇而古老的故事:此塔地处宽不过50米的两道深沟之间,宋朝至今约800年历史,历经战火兵燹、自然灾难,却不偏不斜,巍立其间。

1998年,此塔两次被盗。当年村支书贾万祥报请文物部门勘验,经鉴定此塔为宋代所建。为保护这一文物遗产,县文物局拨款重修,加固了底座,修复了塔檐,补齐了斗拱,封堵了塔洞,加固了被雷击的塔顶,粉刷了塔身,安装了避雷设施,使这座古塔在保存原貌的基础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三)

历史上的寺前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农商并足,收入颇丰,被称为“小潞村”(即小运城)。那时的村庄建筑雄伟,村貌整齐,据说是借“凤凰穴位”而建。村子坐北朝南,三面环沟,东西两沟深数十丈,犹如凤凰两个翅膀。

村南有一条大路从坡下泉杜村直通村中,路东建有“字纸楼”“文昌阁”;路西有“簸箕掌”“将军塔”。一路向北穿过“过路台子”便可进村,村东、西各有一庙,分别是“观音庙”“白衣庙”,供奉着观音菩萨和白衣大士,两庙旁边各有一眼水井,井水清澈犹如“两只凤眼”。

村中“关公庙”分上下两层,下层是村民休闲聊天之地,上层供奉着关公牌位。村中四条主巷道串通东西,连接到各家各户。村北有一“北大车门”,是进入寺前村的唯一通道,整个寺前村北高南低,依自然地势而建,以凤凰展翅之形而布局,沾“风景巢穴”祥瑞之福气,北望小嶷山,南眺中条山,四周筑有村墙,宛如一座城堡。

抗战时期,为防日本兵、土匪“滩大王”雷哼哼等骚扰,每晚村子关闭“北大车门”,并有专人在北门高台上站岗放哨。当年兵荒马乱,慑于寺前村的地貌环境,日伪军从未近前一步。

优越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物质条件,造就了众多的耕读之家,养育了一代代重教育、有文化、懂孝道、行善举的仁人义士。在村子北口两旁各有一个高大的碑楼。西边是一座教育碑,1895年贾增生在万荣教书,由于有教无类,倡导孝敬,学生成才者居多,当地人赠送“教育碑”,以示感恩之情,彰表教育之功。东边是一座“德行碑”,清光绪年间,贾肇梓从陕西运粮过黄河,见夹马口一带旱灾饥荒严重,遂将一船粮食赈济灾民,饥荒过后,夹马口村人送来匾并在村口建起了“德行碑”,两旁配对联曰“朗月清风遗徽宛在;高山流水硕德难忘”,横批“名称没世”,以感救命之恩。

两楼遥遥相对,高数十米,楼顶四角各悬挂一个大铜铃铛,风吹之下,铜铃随风摆动,清脆悦耳的铃声“叮叮当当”飘向远方。20世纪60年代,两座碑楼被毁,两块刻有先祖生平事迹碑文的石碑,被他们的后辈珍藏。

(四)

寺前村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从古至今,这里走出了一代又一代俊杰贤达,也造就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文化村”。

据村里人回忆,清光绪年间,当时不过几百人的小村,就出过15名秀才,其中年龄最小的秀才贾克勤仅9岁;抗日战争时期,贾修业任临晋中学校长,带领全体师生撤到陕西洋县露天上课,许多学生奔赴抗战前线,为国捐躯;贾弥伦清华大学毕业后,成长为新中国第一批航空导弹专家……

这里文源昌盛,恢复高考后,村里的400多口人中,考上大中专的学生有60多名,成为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科研机关干部,在不同领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世事变故,风雨沧桑。寺前老村曾一度辉煌,随着时代发展,为了改变耕种条件,适应现代生活条件,古老的村落也进行了整体搬迁,如今仅剩村南两沟之间那座宋塔和茕茕孑立的老白杨,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过往历史。愿我们能铭记这些藏在岁月深处的故事,并将其不断传承下去。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