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23
□张辉
在晨雾氤氲的垣曲山城,校园里总会响起清脆的童谣,宛如山雀的欢啼,撞碎山林褶皱里的寂静:“金箍棒,闪金光,悟空除恶保唐僧……”
循着歌声望去,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趴在桌前,一手攥着缓解重症肌无力的药盒,一手如倔强的鸟喙,在纸上啄出灵动的字符。他就是申大局,国家一级编剧、老党员。这位不知疲倦的“老山雀”,用颤抖的笔尖啄开文字的春泥,用儿歌将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写童谣:在童声里播种文化根脉
申大局是国家一级编剧、运城市文联原副主席,更是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退休前,他的剧本曾登上省内外及国家级舞台,是一名多次获奖的剧作家;退休后,他把目光转向了山里娃——那些在童谣声中蹦跳的身影,让他忽然明白:比舞台更辽阔的,是孩子们的眼睛。
深夜的台灯下,申大局常常忍着病痛反复推敲词句,灵感突现时,他会迅速抓起床头的笔记本,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
正是凭着这种执着精神,申大局耗时数载,深耕经典改编,将中国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和世界四大童书《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改编为1000首诵读版儿歌,还陆续创作完成了《中华美德故事儿歌100首》《中国好家风儿歌100首》《华夏人物儿歌100首》《关老爷儿歌100首》《尧舜禹儿歌100首》等12个传统文化系列,累计8000余首童谣。
这些童谣如同蒲公英般飘进垣曲县30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萌芽,让朗朗童声浸润校园的每一个角落。
编童剧:在舞台上激活德育灵魂
“老师,我想演小英雄雨来!”垣曲县新建小学的话剧社里,孩子们举着申大局创作的儿童剧本兴奋叫嚷。这位曾获国家级戏剧大奖的老编剧,退休后甘当“孩子王”。他将方向转入儿童剧、课本剧、童话剧、绘本剧等儿童剧本的创作。他通读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将《将相和》《草船借箭》等63篇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课堂变成了“流动的舞台”。
为了让课本剧更贴近孩子的认知,申大局拖着沉重的双腿,走过一间间教室,听过一次次讲课,把孩子们最真实的童言童语,揉进课本剧的台词里。孩子们每一句表达,他都会反复琢磨,化作剧本里的对话、舞台上的细节。他还将《卖火柴的小女孩》《三只小猪》等30部童话搬上校园剧场,为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创作了23部亲子绘本剧,并辅导他们排练这些剧目。
除了这些贴近童心的童话剧外,申大局以刘胡兰、方志敏、王二小等英烈为原型创作的15部朗诵剧同样动人。在《长征路上的小红军》演出中,小演员颤抖着说出“火柴只剩一根了,但革命的火种永远烧不完”时,尾音因哽咽而发颤,台下顿时响起此起彼伏的抽噎声。
这些融入心血的剧作,如今不仅在垣曲各校展演,更被纳入“运城市校园德育精品库”,成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
撰童书:在乡土间传承红色基因
“郭华峰烈士在垣曲山路上来回奔走,鞋底磨穿了就用草绳绑……”在垣曲县革命纪念馆,申大局带着孩子们重温本土英烈故事。
为了写活《垣曲英烈系列绘本》,申大局拖着病体走访27处红色旧址,采访数十户老房东、老干部,研读数百万字文献资料,写下数万字文稿。他用手机拍下每一块纪念碑上的文字,只为让孩子们看到最真实的历史。
即便在上海住院期间,申大局依然坚持写作。肌无力带来的颤抖几乎让他握不住笔,每写下一个字,手臂都要在空气中艰难地划动好几下。歪歪扭扭的字迹,是他用生命在稿纸上烙下的印记。直到护士红着眼眶强行抽走他的笔记本时,他才哽咽着说:“我就写一会儿,不碍事,张秀英为革命护粮藏钞票这事,垣曲的娃娃们不能忘啊。”没人比护士更清楚,这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申大局与生命赛跑的文化传承执念。
历经数月打磨,申大局与画家赵新生联袂编绘的《垣曲英烈故事绘本》,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还原了英烈们的真实事迹:既有张秀英为保护粮队藏匿钞票的惊险场景,也有郭华峰带领民兵炸碉堡的战斗画面……那些在病床上反复推敲的文字与构思,最终化作了绘本中一幕幕直指人心的细节,让孩子们第一次发现“英雄就在家乡的土地上”,让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在新一代心中种下传承与致敬的种子。
申大局还将垣曲镲这一非遗形式与红色故事结合,创作了《独赴鸿门宴》等曲艺作品,将革命先辈的故事化作清脆唱词,在乡村庙会、校园活动中展演50余场,让红色基因随着非遗韵律深深扎根于垣曲儿女的心田。
夕阳西下,垣曲的校园里又响起了童谣声。那声音里,有老山雀的鸣唱,有文化的传承,更有一位老党员对土地、对孩子最炽热的爱。正如申大局在获奖时所说:“我是一只衔着种子的山雀,只要孩子们需要,我的翅膀就不会停下。”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