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多棱视角”,映射关公文化不朽之光

——纪念关帝诞辰1865周年暨常平第十一届庙会观察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22

7月17日上午,隆隆炮声划破天际,常平关帝家庙朱门大开,广迎四海宾朋。纪念关帝诞辰1865周年暨常平第十一届庙会系列活动,在这片承载了千年关公文化积淀的土地上隆重启幕。

千年古柏长青,见证信仰传递、文化焕新。新时代下,关公精神穿越庙堂飞檐,融入市井烟火,成为华人身份认同的坚韧纽带,更在价值多元的时代,成为深沉普适的精神锚点。

汇聚于此的人们,前来谒拜、祈福,怀揣着各自独一无二的“朝圣地图”。透过不同的心灵“滤镜”,他们观察、体验、解读着关公文化,视野各异,风景不同,却都向着这场文化盛典的深处走去。

“古韵丹青·绘语千年”主题创作展现场,观众络绎不绝。(资料图片)

根 “天下关祠,源起常平”

在关公诞辰来临前,关氏后裔关新刚早已做好准备,他将三十年来收集的关公故里关公诞辰纪念活动的史料报纸与图片一一陈列,发布在个人账号,供人观瞻。作为关公后裔,每年此时完成祭祀,于他们而言,只为这一天的血脉归处。

“不到运城,不算真正拜过关公。”广东汕尾关帝庙团队负责人郑聪,今年带着数十名关公信众前往家庙。十余年来,他们风雨无阻,从未缺席。“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关帝爷,是‘忠义诚信’化身,那是我们的精神根脉。”他目光扫过朱红庙墙,神情更加肃穆,“但只有来了这里,才感觉信仰彻底落了地,归了位。”

对这些远道而来的朝圣者而言,常平关帝家庙不仅是巍峨建筑,更是关公的诞生地。历史身影,让“解州”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初次踏足此地,起初,单看庙宇,或许难识那份厚重。但驻足片刻,那份深沉的敬仰,便无声地包裹而来。

在主祭坛的人潮之外,来自北京的游客张先生长久伫立在一棵古树旁。“这些古建历史格外悠久,最让我触动的是千年古木。它们经过几千年的生长,虬枝有力,见证的东西太磅礴了。这也是我在这里与其他关帝庙最大的不同感触。”他感慨,“就像山东孔庙受世代推崇,承载着的民间信俗格外动人。精神的力量是无价的,祖庙家庙最珍贵的,是让这些精神从砖瓦走进世世代代人民的心里。穿透岁月的推崇,比建筑本身更有力量。”

上午10时,“关帝巡游乡里”的仪式将气氛推向高潮。礼炮车开道,脆响阵阵。关公后裔及信众簇拥着圣轿,高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常平村的村民们早已在家门口摆好水果、花馍,以最朴素的心意,表达对关公的崇奉。

晋中太谷的胡恩龙带着五位同伴缓步随行,这是他第五次来到常平关帝家庙。在他心中,关公身上“公正”“廉洁”的品格,是他看得见、学得到的榜样。胡恩龙说,无论做人做事,关公那份坚守原则的信念,总能让人心里亮堂。这也是他一次次前来,还带着身边人一道来感受的缘由。

形 “何以承载,千年精神”

祭典的人潮涌向主殿崇宁殿。来自陕西的漆艺家白女士也置身其中,但她并未急着前行。在明清时期所造的关公塑像前,她停下了脚步,凝视着那尊威仪凛然的塑像。作为一名传统髹漆艺术家,她的视角里,有对材质与工艺的敏锐洞察。

“朱砂,赤诚如血,是关公忠义肝胆的底色。”对白女士而言,眼前这尊古老的塑像,并非冰冷的泥塑真身,而是一座承载着千古精神与极致匠心的丰碑。

“看这塑像,关公的神韵,不在怒目圆睁的威慑,而在丹凤微合间透出的那股浩然正气,在美髯里蕴藏的仁厚与威仪。”她的目光细致扫过圣像面部,“尤其是这朱砂点染的肤色,饱满、深沉,历经岁月而不褪其赤诚本色。我想,朱砂的运用,应该是关公赤面赤心、忠义肝胆最直观的艺术诠释。”

关于关公泥塑厚重层叠的袍服,她分析,“衣纹处理,有手工堆塑与细致雕琢的痕迹,线条流畅而富有力量感”。工艺要求心手合一,容不得一丝浮躁和偏差。“这何尝不是关公‘勇’与‘信’的体现?刚毅决断,一诺千金,容不得半点含糊与动摇。我们髹漆,一层层打磨,每一层都是对初心的坚守,对品质的雕琢,‘精神’的滋养,也该是这样浸润心田,日复一日,方能在心底扎根、沉淀,越久越有力量。”

正是这种艺术载体潜移默化的浸润,让关公精神历经千年,依然能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找到共鸣,持续滋养着人们的心灵。

带着手艺人对“本分”的切身体悟,白女士此次受邀来到运城,恰逢关公诞辰,“真正的文化传递,从来是润物无声。”看着眼前的热闹场景,白女士若有所思,“明代郑和把中华文明带出去,传到各地。现在不管是国内外,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提到关公,大家都能感受到那份正直和温暖。新时代的精神需要,那是对‘本分’的坚守,对‘温暖’的向往。在这里谈关公,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

脉 “关公精神,与我有关”

熙攘人群中,手机镜头不时被举起,直播画面里留言滚动刷屏:“关二爷生日快乐!”

祭品台上,传统的牛羊猪三牲就绪。崇宁殿广场处,一个生日蛋糕尤为引人注目。“明天是关二爷的正日,巧的是,今天是我的生日。”陈女士今年选择了特别的庆生方式,她和朋友特意带着蛋糕来,既为关公祝寿,也借这份敬重为自己祈愿。

在关帝诞辰1865周年系列活动中,关公文创展和关公信俗展成为亮点。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刻着“义”字的书签、印着关公脸谱的冰箱贴、缀着青龙偃月刀纹样的小摆件为年轻人打开了一扇了解关公及关公文化的新窗口。

青年组成志愿者小队,引导人流。“00后”小王挑选喜欢的文创,“这些设计很潮,让我对‘忠义仁勇’有了更直观的感受,这些精神对现在的人也很重要。”

从吕梁赶来的青年创业者刘楠,因为热爱艺术,热爱运城,正筹划在盐湖区刘范村开创一家艺术空间。“都说关公是财神,但我更认他的‘信’字。放到现在,这不就是契约精神、商业诚信?做买卖少了这份‘信’,根基就不稳。关老爷的精神,从来都不是挂在墙上的字,是能照着做的活法。”

为运城音乐节设计“摇滚关公”形象的王先生,是一位土生土长的运城人,总觉得要让更多人看见家乡的深厚底蕴。“永乐宫壁画的艺术高度、保存之完整,全国罕见。更有关公,这位从咱这走出去的‘义绝’,忠义仁勇,成了中国人刻在骨血中的符号。”

这些年,他拿起画笔设计关公IP,其中“摇滚关公”是他灵光乍现、不打草稿的作品,既承传统风骨,又透年轻锐气。“关公精神历经千年仍具鲜活生命力。这种精神在当代可转化为对事业与家庭的忠诚担当,成为人际交往乃至婚恋中的道德指引,也能激励人们直面挑战、以仁厚之心待人。我创作摇滚关公形象,正是希望用更贴近年轻人的方式,让这份精神更好地传播。”他说。

Q版形象、融着戏曲水袖与电吉他元素的车贴、复刻壁画色调的漆器摆件……一个个设计从纸面走向现实。

“小细节最打动人。”王先生说,希望让更多人通过这些设计,专程来运城,逛永乐宫,听关公故事,摸到运城文化的温度与脉搏后,说一句“没白来”便是对他,对运城最实在的认可,这就够了。

传 “精神内核,行动密码”

7月18日,乙巳年纪念关帝诞辰1865周年“祈福朝拜”活动在常平关公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来自海内外的宫庙代表、关公后裔、关帝信众共55个朝拜团体及当地群众相聚于此,万人齐聚共襄盛举。这场跨越山海的祭拜盛典,不仅是对关公诞辰的隆重纪念,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信众的虔诚祈愿、仪式的庄严肃穆、民俗的鲜活传承,彰显着关公精神在当代的强大感召力。忠义仁勇,薪火相传;文化根脉,生生不息。

盐湖区的侯辉女士便是其中之一,她几乎每年会来到这里。她的祈福心愿简单而真挚,便是祈求家人平安、身体健康。在她心中,关公精神是一种心灵的沉淀,更是自身的精神寄托。这些年,她清晰地感受到关帝诞辰的参与人数越来越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她坚信,关公精神不仅是激励人心的正能量,更承载着运城深厚的精神文化,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共鸣与认同。

市民焦先生,每年都会如期前来祭拜。关羽在世界各地有着极大的影响力,每年都吸引着来自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游客前来祭拜,足见关羽受尊崇的程度之高。在焦先生看来,做人做事就应弘扬关公精神,对上要孝顺父母,对朋友要讲求忠诚。他的祈福心愿也很实在,希望家人平安,儿子事业有成,不求大富大贵,只求阖家幸福。

郝先生也几乎每年都来祭拜关公,祈求家人平安是他不变的心愿。他认为关公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忠孝义”,是佛、道、儒三家共同推崇的精神内核。

今年的解州关帝祖庙东廊坊中,新开展的“古韵丹青·绘语千年”主题创作展迎来了观展热。由本土美术家创作的近百幅关帝庙主题精品画作,以独特的艺术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艺,解读关帝祖庙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古建魅力,为这座千年武庙增添了浓郁的古韵气息。

在运城这片土地上,关公精神无疑是真实可感的:“忠”是全市上下在产业转型、乡村振兴、民生服务中共同筑起的坚不可摧的堡垒;“义”是运城企业家抱团帮扶小微企业的义高于利,“勇”是运城市消防救援支队全体成员主动请缨,投入晋城陵川县和闻喜县的森林火灾抢险救援。“信”是各行各业涌现的诸如郝津芳、李俊峰等诚信经营代表,“仁”是高考期间,学苑社区的党员志愿者们搭建起“高考爱心志愿服务站”,等等,不一而足。那些流传千年的精神内核,成为这个时代的行动密码,变为可感知、可践行的道德指南。

本报记者 游映霞 实习生 续思颖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