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荆州失守非是关公“大意”

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7

关新刚

荆州,在东汉末年分为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和桂阳七个郡。赤壁之战后,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家瓜分了荆州,刘备占有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个郡,后又从孙权手中借来了南郡。之后孙刘两家产生冲突,刘备就用长沙、桂阳两个郡抵了南郡的债,因而关公镇守的荆州,其实只有武陵、零陵和南郡三个郡。

荆州东临江汉平原,西接巴蜀之地,南濒江南水乡,北靠中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公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可不过几月,大本营荆州就被东吴吕蒙带兵偷袭。

正在北伐襄樊曹军的关公,无奈撤退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两河镇境内)。麦城是一座小山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关公企望在这里稳住局势,等待援军,再把荆州夺回来。麦城失陷后,关公无奈仅带十余骑突围至临沮(今湖北襄阳南漳县境内)时,遭遇吴军潘璋部将马忠埋伏,与长子关平及都督赵累,一同被杀害。

据查,在西晋初期陈寿编撰的《三国志》以及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所引的200多种魏晋杂史、杂著以及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些史料中,都没有把荆州失守的责任归咎于关公“大意”的记载。元末明初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和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两篇主要记载襄樊之战、荆州失守、麦城惨败、关公临沮遇害的文字中,不仅没有“关公大意失荆州”的言辞表述,并且还阐述了荆州丢失的诸多背景和原因。

“关公大意失荆州”,可能是一些人看了《三国演义》后“发挥”出来的。但历史告诉我们,襄樊之战中,关公从大胜到惨败,直至痛失荆州、败走麦城,绝非关公“大意”而为。

一、《隆中对》战略出现失误,甚而失策,应是痛失荆州的第一个原因

从军事战略的角度,诸葛亮《隆中对》战略存在重大错误。

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认为:“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也。”这是刘备在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对刘备所说的。简单地来说,诸葛亮认为,荆州北连汉中,南接益州,东连吴国,西接巴蜀,四通八达,位置优越,拿下这块地方,就可以构筑犄牛鼎足之势,继而联合东吴攻打曹魏,图取中原。

诸葛亮这一战略,在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实际的。刘备占领荆州后,也确实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最终建立了蜀汉政权。然庞统却有不同看法。《三国志·庞统传》注引《九州春秋》记载,统说备曰:“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吴孙,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於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庞统告诉刘备,荆州虽繁荣富庶,但却在其后的赤壁大战中,已成为一块民生凋敝的荒废之地,不利于当作根据地,并且荆州还是一块让曹操、孙权都相当眼红的地盘。要想长期拥有荆州,不仅要防御江北的劲敌,更要提防江东的强盗,甚至江东的强盗要比江北的劲敌威胁还要大,因而诸葛亮《隆中对》战略中提出的“东和孙吴”是靠不住的。应该全力入蜀,尽快攻下西川(也称益州,现为成都),以西川为根据地才是万全之策。

事实证明,庞统的认知和分析,高屋建瓴,恰如其分,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确实存在失误和不当。

二、留守于公安守将傅士仁、荆州部将糜芳不予抵抗,甚而投降叛变,应是痛失荆州的第二个原因

《三国志·关羽传》记载,正当关公率军在襄樊激战时,盟友吴军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留守于公安、荆州的傅士仁、糜芳,打开城门相迎,不战而降。

这两位部将投降叛变缘由,史料记述,襄樊之战开始后,蜀军后勤补给不足,导致战事陷入僵局,关公曾命傅士仁和麋芳给前方援送军资,但二人消极怠慢,关公大怒,言明“还当治之”。他俩害怕关公“军法论处”,便在吴军偷袭时,临阵倒戈叛变。尽管后来糜芳和傅士仁因投降感到后悔,杀了吴将马忠回归刘备,最终还是未被刘备原谅而斩杀。

蜀汉部将的叛变行为,千古唾弃。四川绵竹城南关帝庙前,曾置有“蜀汉三叛”糜芳、傅士仁、郝普的明代跪像。

三、占据东三郡上庸的友军刘封、孟达,面对关公求援不予相助,甚而见死不救,应是痛失荆州的第三个原因

《三国演义》记述,襄樊之战中,荆州危机,赵累向关公谏言:今事急矣,可一面差人往益州求救,一面从旱路去取荆州。关公采纳了赵累主张,派遣马良、伊籍和赍文三人星夜赶往益州求援。《三国演义》还记述,麦城围困,关公派廖化突围至东三郡上庸(现湖北竹山县西南),向友军刘封、孟达求援,结果无功而返,归途中被孙吴军擒获。

而正史记载:关公水淹七军取得大胜后,曹仁不仅没有放弃樊城,反而还多次击退了蜀军攻势。尤其是曹操派遣徐晃大军增援后,关公感到压力巨大,于是向刘封、孟达求援。就在襄樊之战告急,荆州危机,关公“连呼”刘封、孟达多次中,他们总是借以上庸各地刚刚平定,不能轻易离开为由而拒绝。

求援无望,关公只得将留守于荆州城的大部分兵力调到前线,从而造成后方防守空虚,吴军有空可钻。在此,文艺作品为渲染主题,将关公向刘封、孟达求救,放在了困守麦城之中。

至于刘封、孟达拒不出兵原因,《三国演义》记述,当时孟达不满刘备对自己的封赏,借以关公极力反对刘备接收刘封为义子缘由,挑拨刘封和关公的关系,使得刘封非常嫉恨关公,所以在长达半年时间的襄樊之战(219年7月—219年12月)中,直至荆州危机、麦城失陷、关公及其子关平、都督赵累临沮遇害,刘封、孟达始终没有出动一兵一卒。

四、最高统帅刘备对当时的战局研判和用人问题,缺乏认真的分析和考量,应是痛失荆州的第四个原因

首先,就在刘备对东吴防御逐渐松懈时,东吴正在和曹王暗中勾结,共同谋划联盟伐蜀。而此时刘备在西川为了进位“汉中王”,把手下十多个元帅上将都调往成都,只留下一个年近60岁的老元帅镇守荆州。也就是说,围绕荆州的明争暗斗,早在关公镇守荆州前就已产生了,并非关公镇守荆州后。

更何况当时关公虽然有假节钺(古代皇帝赋予大臣的一种极高荣誉和权力象征)的权力,按职权可以不经上报斩杀自己军中触犯军令的将士;可以代替君主出征,但绝对不可以未经君主允许私自带兵出战的,这在古代等同于谋反。因而关公北伐襄樊出战曹军,一定是奉刘备之命的。

同时,刘备远在西川,救兵一时难以到达,但友军刘封、孟达袖手旁观,刘备也未令其出兵,关公孤军作战,纵有三头六臂,也是必败无疑的。因而讲,刘备发动北伐襄樊曹军之战,准备是不足的,决策是失误的,失败是必然的,刘备的责任也是不可推卸的。

其次,驻扎于公安屯守傅士仁,是刘备的幽州老乡,为早年追随刘备的元老将领。驻扎于南三郡太守糜芳,是刘备的二舅哥,姻亲关系,也是刘备军团初创骨干。驻扎于东三郡上庸守将刘封,是刘备的义子,跟随刘备也10多年了,可谓蜀汉军中年轻大将。孟达是当年刘备进攻益州暗中内应人员,可为刘备亲近大臣。然而,刘备身边的这些部将大臣们,由于个人恩怨、权力争斗和利益冲突,使得蜀汉军中一盘散沙,各自为战,甚至冒犯“军令”投降叛变。作为蜀汉军最高统帅,刘备选人不当,用人失察,甚至任人唯亲,后果是极其惨痛的。


荆州失守,也并非必然。如果刘备让诸葛亮的《隆中对》战略与庞统的见解一并采纳,相互统筹;如果关公没有遇到东吴的偷袭和糜芳、傅士仁的背叛以及刘封、孟达的不予相救;如果关公不是孤军南下退到麦城,而是撤军上庸会合刘封、孟达,等待刘备援兵或指令刘封、孟达相救,或许战事还有转机。但历史却不容假设。

“此城吾筑,不可攻也”,便是关公“善待卒伍,有国士之风”的行为表现。想荆州、爱荆州、借荆州、还荆州、夺荆州、守荆州,是关公与蜀汉军的最大努力和付出。危机时刻,关公把个人的生命置之度外,而把老百姓的安危和荆州的守护挂在心上,这就是一种情怀,一种“大义”,或许这也是关公一生秉承“忠义”的付出或代价,以及《三国演义》评论家毛宗岗评价“义绝关公”的动因或支撑。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