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日报时间:2025-07-15
暑气蒸腾,夏县泗交镇高山茶叶基地里,厚民茶场有限公司的茶场隐于山坳。山风穿过,将阵阵茶香漫来,送来夏日清凉。
7月11日晚,夜幕降临,第三届夏县泗交消夏文化旅游节启幕,精彩节目轮番上演,展示夏县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康养民宿与特色产业。《晋茶之韵》在悠然茶韵中,将“山水泗交”的灵秀娓娓道来,铺展浸润着千年茶香的闲适底色。
第三届夏县泗交消夏文化旅游节《晋茶之韵》表演现场。
茶艺节目现场,一幅水墨长卷徐徐铺开,素衣茶艺师执长嘴铜壶,在光影间勾勒出“茶韵流转”的别致风景。表演呼应晚会“自在泗交 放松一夏”的主题,让茶文化的雅韵与消夏的烟火气交融共生。
茶艺师手握长嘴铜壶,壶身高高扬起,壶嘴精准倾泻,水柱成线直入盖碗。左侧两位表演者同步挥壶,水花飞溅间,晋茶采摘、炒制的场景透过背景大屏铺展;中间茶艺师指尖轻点茶海,右侧茶艺师专注分茶,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将“烫壶、置茶、注水、出汤”的茶艺流程,演绎成力道与柔美的交融。
前排观众不自觉前倾身子;看铜壶流泉时,有人轻声惊叹:“水怎么能这么稳?”这场打破“茶室静穆”印象的表演,出自夏县厚民茶场有限公司茶艺培训师冯益萍团队。
冯益萍是一位有着20年经验的高级茶艺师,“演出灵感源于消夏节的‘消夏’主题,茶艺表演不应拘泥于固定形式,讲究自然、随性。”
“长嘴壶是川渝茶艺的符号,盖碗是闽粤功夫茶的代表,我们把它们移植嫁接在晋茶表演里。”冯益萍说,消夏节开幕夜面对万千观众,就是想传达“茶文化可以很鲜活”的意旨。这样的形式,在全国茶艺表演中都颇为罕见。突破创新不仅体现在表演形式上,更融入了夏县独特的地域文化,茶艺师在动作中融入晋南民歌的韵律,让茶汤的流动与歌声的起伏相得益彰。
在演出形式上,盖碗茶的表演常以优雅大方为核心气质,多由女演员担纲,而此次为展现刚柔并济的艺术理念,演出团队特意选择由男演员完成表演。
这场惊艳的表演,背后是夏县茶产业二十余年的深耕。二十年前,当南方茶苗在夏县的土壤里艰难扎根时,没人想到,这片“非传统产茶区”会孕育出“三晋第一茶”。
为让南方茶种适应北方气候,茶场采用人工除草、山泉抗旱、保温棚越冬等生态管护措施,全程不使用农药化肥,茶叶一年只采一季,确保了“厚民晋茶·泗交绿”的高品质。这份坚持赢得权威认可,该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作为“南茶北移”的践行者,厚民茶场深耕茶事二十余年。从选育耐寒茶种,让南方茶苗在中条山站稳脚跟;到研发“晋韵绿茶”,调和北方人偏爱的醇厚口感,再到设计茶旅路线,带游客体验“采茶—炒茶—品茗”全流程……如今,夏县茶产业已形成“种植—加工—体验”的完整链条。游客可深入茶园采摘鲜叶,在炒茶工坊见证“青叶变金汤”,再到消夏节展台,品尝茶果子、茶点等创新产品。
以茶为媒,不仅为游客带来身心的清凉,更让夏县的茶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别样光彩。
厚民茶香飘得更远了。7月4日,第十届全国国际茶产业博会上,夏县茶果子成了“香饽饽”。这款为还原宋代美学而研发的茶果子,是山西茶叶协会在厚民晋茶推广中,对传统文化梳理与重现的成果,彰显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
茶果子以白芸豆沙为原料,质地细腻绵润。其制作坚持纯手工,不依赖模具,让人在亲手制作中感受乐趣,随后细细品鉴。放干后则成为能长久供奉的“佛果子”,甜润中透着清幽茶香。现场观众感慨,晋茶、茶艺与茶果子的惊艳亮相,让人触摸到一场独特的风雅生活。
宋代样式的茶点茶果子
茶果子的“破圈”,恰体现夏县茶产业“从杯里到生活”的理念——除了茶饮,茶糕、茶枕、茶皂等文创产品,正让晋茶文化渗入日常。
游客乔女士说:“在这儿,喝茶不再是‘端着’的仪式,而是逛累了随手端起的闲适,很对消夏的胃口。”
消夏节不仅是本地茶的展示台,更成为跨地域文化对话的窗口。这两日,台湾茶人带着冻顶乌龙茶样而来,冯益萍团队以晋茶盖碗与台湾紫砂壶切磋,在“茶水比例”的研讨里,寻得两岸茶人“敬畏匠心”的共通处。“台湾茶点如凤梨酥讲究精致,夏县茶食带着质朴无华,各有特色。”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纽带,以茶会友的温柔共鸣,印证着茶文化既是古今的桥梁,也是地域的桥梁。
7月6日,第十届中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晋茶茶果子展位前,人气高涨。
茶韵沁凉处,生活自悠然。从茶园新抽的嫩芽到舞台上流动的茶汤,从茶博会上的创新茶食到两岸茶席的默契共鸣,夏县的茶故事越讲越宽。这杯茶里,藏着南茶北移的坚守奇迹,盛着两岸以茶会友的脉脉温情,更裹着普通人夏日里对“慢下来”的朴素向往。
记者 游映霞 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