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时间:2025-07-14
记者 薛丽娟 文图
关公诞辰将至,一年一度的纪念活动正相约关公故里。全球关庙万千,为何解州关帝祖庙能独成祖庭、冠绝天下?
这座享有“关庙之祖、武庙之冠”美誉的庙宇,堪称华夏关庙之最。它始建于隋,鼎盛于明清,以“前朝后寝”的宫廷规制奠定了武庙的最高范式,是全国现存规制最高、面积最大、历史最久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祖庭。
整座庙宇沿南北中轴线展开,由结义园、主庙区和御花园组成,布局严整如皇家宫阙,又含庙宇庄严之气。主庙区的琉璃龙壁、端门、午门等沿轴线排列,崇宁殿与春秋楼气势恢宏,雕梁画栋间尽显庄重。尤其崇宁殿的九檩四柱歇山梁架、春秋楼的悬柱倒藻井,皆是古建中的独特范例。各地关庙以这里为蓝本,而这里始终是忠义精神的原乡,一砖一瓦承载着“关庙之祖”不可复制的血脉根源。
忠义溯源:结义园的精神铺展
从大门踏入,古木参天间山水相依,首先进入的是结义园。这座专为纪念刘关张桃园结义而建的园子,以结义坊、君子亭、三义阁为核心,青瓦飞檐间流淌着“桃园结义”“生死相托”的誓言。
游人驻足于此,回溯关羽“忠义仁勇”的一生:千里走单骑的孤勇、过五关斩六将的神勇……正是这份超越时空的品格,让他从汉末名将一路受封,最终成为与孔子并称“文武二圣”的“武圣”。
穿过结义园的牌坊,便步入解州关帝祖庙的核心区域。此时,不妨放缓脚步,这里的每一处建筑,都是忠义精神的立体诠释,看点之丰富,恰似一部镌刻在木石上的三国史诗。
首先夺目的是明代四龙照壁。在琉璃与砖石的交响中,天、地、海三界景致层层铺展:上界祥云缭绕,神龙腾跃;下界海浪翻涌,异兽蛰伏;正中四龙首尾相衔,工匠以剔地阳雕之法,勾勒出它们鳞爪飞扬的气势。这既暗合关羽“神龙转世”的民间传说,更以皇家规制彰显其“万世人极”的地位。
照壁前方,“义”字梐枑(俗称挡众)威严矗立,令“文官落轿、武官下马”。苍劲的“义”字并非寻常手笔,而是清雍正五年御赐,时刻提醒过往官吏到此需下马步行,以表对关羽“义薄云天”的敬仰。两侧的铁狮子铸于明万历年间,威风凛凛且造型独特——与一般狮子不同,它们的耳朵形似马耳,据说正是为了致敬关圣的坐骑赤兔马。
正前方便是端门,也被称为山门。作为主庙的第一道门,其造型典雅、雕饰苍劲,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门上“精忠贯日”“大义参天”的联语,巧妙融入关羽立身处世的“忠义”二字,寓意深远。
穿过端门,迎面便是雉门,两侧钟鼓楼耸立。这座第二道门曾专供帝王出入,且一门两用——背面为乐楼,过去常上演三国戏。雉门两侧分设文经门与武纬门,文官走文经门,武将走武纬门,礼序分明。东侧有用以纪念关羽三大部将的部将祠与供奉关羽三代先人的崇圣祠,西侧有为关圣岳父胡宾而建的胡公祠与纪念关公战骑赤兔马的追风伯祠,处处可见对武圣及其相关人物的尊崇。
规制彰显:崇宁殿的核心承载
过了雉门,便来到解州关帝祖庙的第三道门——午门。午门为1920年重建,面阔五间,采用单檐庑殿式风格,屋顶覆盖着黄绿图案的琉璃瓦,尽显庄重威严。它是关羽封帝后增建的,在帝王宫殿中,午门相当于正门,普通庙宇并无资格设置,它的存在恰是关羽封帝后地位尊崇的直接体现。
登上午门,其壁画堪称一绝,极具观赏价值。正面墙上,右侧是周仓,他是紧邻解州的平陆县人,传说中专为关羽扛举那柄赫赫有名的青龙偃月刀;左侧是廖化,民间常言“蜀国无大将,廖化为先锋”。这二人皆是关羽忠心的部下,因而被尊为庙宇门神。两侧东墙绘青龙,西墙绘白虎,皆是道教中的方位神。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关帝庙与道教的渊源,更暗合关羽在三教中的特殊地位:他一生钟爱研读《春秋》,本属儒教人物,却被佛教尊为“伽蓝神”、道教封为“关圣帝君”,三教特质在此奇妙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现象。北面左右两侧,彩绘着关羽戎马一生的主要经历,起于桃园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脉络清晰。
午门的梁架下,悬挂着数方楹联、牌匾,诸如“千古寸心”“威震华夏”等,字里行间满是后人对关羽的敬仰与赞誉,诉说着关羽的忠义与功绩。
跨过午门,穿过“山海钟灵”牌坊,一座壮丽精致的三檐二层歇山式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御书楼”,原名“八卦楼”。步入楼内,抬头仰望,楼板中留有八角孔,孔中八角形藻井层层叠架,向上延至顶端,呈现出木结构的八卦图案,“八卦楼”之名由此而来。后因清康熙帝御书“义炳乾坤”匾额悬挂于此,故更名“御书楼”。
过了御书楼,供奉关羽的主殿——崇宁殿便展现在眼前。因北宋崇宁三年,徽宗封关公为“崇宁真君”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清遗构。顶层檐下悬“崇宁殿”竖匾,底层檐下悬“神勇”横匾。
殿内供奉关公帝装的宝像。木雕神龛玲珑精巧,内塑帝王装关羽坐像,龛外雕梁画栋,木雕云龙金柱,自下盘绕至顶,两首相交,以示关羽的英雄气概。殿内外悬挂清代康熙、乾隆、咸丰三位帝王所题牌匾,皇家礼遇可见一斑。
殿外回廊的26根石雕蟠龙柱,数量为全国殿宇之最,且每根柱子上的蟠龙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堪称石雕艺术精品。
殿前的月台,又称祭台,是举行祭祀大礼的神圣之地。台中的石供桌桌面为青铜所铸,两侧立有铁鹤一双,当地又称磨刀石。桌面那条一指宽的槽缝,流传着一段传奇:那年农历五月十三恰逢下雨,关公在此磨青龙偃月刀……传说虽难考证,却奇在每年这几日多为雨天,为这座祭祀圣地添了几分神秘。
殿前苍松翠柏郁葱,一对石华表、两座焚表塔与一双铁旗杆,更添庄重,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关公文化爱好者前来探寻、瞻仰。
奇观匠心:春秋楼的三重妙境
绕过正殿,便踏入了解州关帝祖庙的后宫。春秋楼在参天古树与名花异卉的簇拥下,巍峨矗立,尽显大气磅礴之姿。
令人称奇的是“河东八景”之一的 “祖庙飞龙”——春秋楼前四棵千年古柏,树冠自然生长,从左往右看,左侧龙头昂扬,中间龙身舒展,右侧龙尾翘起,恰似一条青龙腾跃于“气肃千秋”木牌坊之上,宛如天成,观之无不称奇。“气肃千秋”牌坊下,“胡人牵狮”铁塑静静伫立,既见证古代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彰显出关公文化的对外传承。楼前刀楼、印楼左右对称,内放古沉木青龙偃月刀,磅礴大气中透着精细入微,极具艺术震撼力。
春秋楼因供奉关羽读《春秋》像得名,又因《春秋》别名《麟经》,故又称麟经阁。其创建于明万历年间,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重修,是宽七间、进深六间的二层三檐歇山式建筑,高达33米,为全庙最高建筑。上下两层皆设回廊,四周勾栏相连,可供凭栏远眺;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楼顶覆盖彩色琉璃,光泽夺目。楼内东西两侧有楼梯供人上下。
世传春秋楼有“三绝”:一是建筑结构奇巧,上层回廊廊柱立于下层垂莲柱上,垂柱悬空,给人空中楼阁之感;二是二层神龛暖阁中,有关羽侧身夜观《春秋》像,阁子板壁正楷刻写全部《春秋》;三是据说楼顶正对北斗七星,暗藏天地呼应之妙。此外,二楼那对可旋转的“藻井”更是热门打卡地,让游人直观领略古建之美。
漫步庙中,殿阁嵯峨、屋宇参差,却布局严谨、主次分明,既自成格局又和谐统一。庭院内古柏苍苍、藤萝覆树、花香四溢,为庄严肃穆的庙宇添了几分生活气息。从“万代瞻仰”石坊到“威震华夏”木坊,从斗拱飞檐到古柏苍劲,处处皆在致敬关公“万世人极”之位。
随着关公文化博物馆晋级为一级博物馆,这里开辟了“线语春秋”“天下崇祀”等多个展厅。馆内陈列的木雕匾额、关公造像、铜钟香炉、石雕饰品、木刻器具,以及各代石刻、各朝题诗和各类文献、书画作品等,皆是值得细赏的艺术精品。
这座矗立千年的关帝祖庭,早已超越建筑本身的意义。琉璃映日月,古柏庇春秋,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忠义之光,永照千秋,邀世人共赴一场贯通古今的文化溯源,触摸华夏儿女血脉中永不褪色的忠义魂。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