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清代夏县曹张古镇会馆的人文印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1

□廖建国

夏县水头镇曹张村是著名的文化商业古镇曹张古镇所在地。“曹张”这个名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相传东汉末年,曹操部将张郃曾在此‌驻兵屯田‌,后人将二人姓氏合并,得名“曹张村”。该村在明清至民国时期曾是繁荣的集镇,因位于古官道旁且商贾云集,一度被称为“‌曹张镇‌”或“沟渠镇”(因村南有绕城小河),民间也称其为“红土庙”(因东城外有朱红色土地庙),在晋南一带享有“河东第一镇”的盛誉‌。

‌1958年‌,该村归属水头人民公社,设“曹张生产大队”‌。‌1961年‌,闻喜、夏县分县后,该村仍属水头公社‌。‌1984年,水头公社改制为镇,曹张生产大队更名为“曹张村民委员会”,沿用至今‌。

曹张古镇地处晋南平原的黄金地段,作为历史上河东最大的粮、棉及各种生活日用品的集散地之一,究竟繁华到何种程度?村中残存古碑上记载的“曹张是夏邑之巨镇”,足可佐证。

据查证有关资料和采访当地老年人可知,曹张古镇规模宏大,城池占地800余亩,城门楼雄伟壮观(清嘉庆年间修筑了城堡,设有双层门楼和高大城墙,展现出完备的防御体系),城内外古建筑林立。庙宇之繁多、文化之深厚,其经济辐射覆盖整个晋南,甚至影响陕豫商路。民国时期,曹张仍设商会、税卡、民团,行政级别与县城相当。清代至民国时期,曹张的常住人口超万人,丁字街、东西南北四条大街错落有序,大中字号一百余家,展现出繁荣的商业景象。

(一)

曹张古镇最耀眼的建筑当属曹张会馆。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与交通的便利,各地商人纷纷来到古镇。为了联络乡情、共谋发展、加强势力、巩固共同利益,他们以同行或同行关系结成商业帮派,并自筹资金一千七百余两白银,于清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动工到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竣工,创建一座曹张商会会馆(有碑为证)。会馆不仅提供了商业交流平台,还在维护商路安全、促进商会商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曹张会馆,坐北面南,北高南低,自南向北,依次是门楼、影壁、戏楼、看厅、过厅、献殿、正殿。大门外石狮镇街,威震八方,确保四季平安、吉祥如意。馆内亭台、楼阁毗邻相接。两侧有配殿、厢房、山门、碑亭等,形成严谨的院落空间(这种规模一直完整地保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

一进大门,坐南面北是一座空心戏楼,前后左右房屋建筑布局十分巧妙,三重飞檐歇山顶,台阔三间,进深三椽。雕花栏板嵌“八仙过海”,前台柱上书有:“画栋雕梁镶万间广厦;阳春白雪同听一曲高歌。”这一设计,能把四周回音聚拢起来,扩大送出去,所以台上乐声响起,夜间十里之外都能听到清脆的唱腔和优美旋律。

紧接戏楼前有一座占地300平方米的“大卷棚”,据载建于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可供千人在下面看戏(各界捐黄金四百两建造,有碑为证)。其为开放式设计,没有墙体,以柱廊支撑,通梁施彩绘,柱础图案,雀替斗拱,顶制灰脊灰瓦,顶覆筒瓦,歇山顶,正脊饰“二龙戏珠”,檐角三重,飞檐。角悬铁马铃,风至铃响,声闻三里。

300平方米看厅由十根圆木柱子支撑,柱子下面垫有大理石莲础雕花,图案有五福捧寿、四猴背鼓、丹凤朝阳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图案。蒙顶的木制套板,里外双层,可为棚下看戏的人遮阳挡雨,免受风寒。院内两侧亭台楼阁相连,可供妇女儿童看戏和处理商务事宜。馆内常年乐声不断,年节唱戏,蒲剧、豫剧、秦腔、眉户等各地的艺术名流在此献艺。过厅和看厅相邻,每当戏曲演出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然而听老人讲,由于历史原因,这些没有保存下来。

献殿高于过厅两级台阶,是放贡品之地,显得庄严肃穆。其面阔三间,进深五椽,青砖红墙,琉璃瓦重檐,门上题写“晋商永固”等古朴字样,展现出古色古香的建筑风格与历史积淀,让人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年代。

遇到庆祝活动,每次少则三五日,多则十余天,参会人少则数千,多则上万,届时馆内到处悬挂商社敬献的彩灯、彩旗、帐幔,五颜六色、光彩夺目。台上莺歌燕舞,鼓乐喧天,台下人头攒动,盛况空前。这种融祭祀、文化娱乐、商业交易于一体的集市活动,不仅拓宽了商业渠道,搞活了地方经济,而且繁荣了地方文化,有利于社会和谐,推动了有关文化的发展。

沿阶而上是一座高大的建筑,金碧辉煌,这就是正殿。正殿配“义薄云天”金匾。正主供奉天神(玉皇大帝),左侧供奉关圣帝君,右侧供奉财神,塑像庄严威仪。

正殿为硬山顶,体量较献殿高大,彰显主体地位,内部采用抬高式木构架,檐下施如意斗拱,屋脊饰宝瓶,两端饰龙头望兽,体现了清代繁复的装饰风尚。檐柱上的楹联为“秉千秋忠义,无商不利;借一部春秋,谋事必成”,反映了商人对关羽的敬重之情,抒发了先义后利、见义思利、诚信为先的晋商精神,“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也寄托了商人希望商事活动可以一帆风顺、商运亨通的愿望。

(二)

曹张会馆也是商业发达的见证者。会馆管辖的商行百余家,鼎盛期有四大粮行和一家票号。其中“复盛信”“亨顺通”和“天泰亨”三大粮行设在西街,“亨新正”设在北街。“复盛信”规模最大,股东张氏家族系本镇人,到民国初期的少东家张鹤鸣已是第五代传人了。极盛期,其铺面和仓库储占地达3000平方米,员工50余名,存粮百万石(一石等于130斤)以上。其管理方式是东家控大股,员工雇员多少都参股称伙东,每人年终除领到薪酬外,还可领到股本的红利,两者相加数额可观,所以粮行上下员工一条心,生意蒸蒸日上。

“亨新正”粮行虽小,但以诚信著称。民国初年的一天,镇里“天兴当铺”的炊事员(临汾曲沃人),领来一位客商说这里有他的老乡,要购一批小麦。“亨新正”老板亲自接待了这位客商,并当面谈妥客商一次付完所购小麦的全部货款。然而,半月后仍不见人来取,谁知交粮期已过数日,仍不见来人。老板忙去问那个引领的炊事员,他却说:“我与他也是一面之交,并不知道他的姓名住址,无法和他联系。”因而这批生意一直挂在这里,直到抗日战争爆发,日寇占领了曹张,生意无法再做下去停了业,可“亨新正”粮行仍然将这位客商的款项连本带利一文不动地存在那里,随时等待来人提取。

如此诚信,难怪其生意兴隆,正所谓:诚信没有重量,却让人有泰山之重。这种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赢得了各地客商的信任,吸引了更多人前来交易,促进了商业的持续繁荣。

南同蒲铁路修成后,阎锡山派军需粮官来晋南筹集军粮,从临汾到风陵渡,因数量过大,没有一家粮行敢承接这批买卖。后来粮官来到曹张,四大粮行商议应诺了下来。这名粮官质问:“你们到底有多少小麦?竟敢承揽这批买卖,要知道弄不好是要杀头的。”四行老板反问:“你有多少钱?只要你给钱,要多少有多少。”事已谈妥,四大粮行一起开仓,收购小麦,四周夏县、安邑、万泉、稷山、闻喜等地的农户,人担、车拉、牲口驮,浩浩荡荡地都来曹张售粮,公平交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分文不欠。一时间,街上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四行门前更是忙碌。

然而,阎锡山粮官用火车整整北运了3个月,突然宣告不要了,四行老板问他何故,对方答:“粮库溢了,没地方放啦。”此事就此了结。

从此,曹张小麦在太原打出了名声,街上饭店、馒头铺、粮店等打出了“曹张小麦”这块招牌,大长了曹张人的志气。

(三)

会馆管辖除四大粮行外,还有一“庆泰长”票号。这是一家专门办理货币汇兑的大银号,在甘肃、宁夏、陕西、河南等地都设有分号,担负着这一带生意的资金往来业务。其库存白银约3千万两,甚是丰厚,运城“兴业钱局”就是它最近的一家分号。

“庆泰长”是原荣河县闫景村的李氏家族和本镇武氏家庭合资创办的,每年股东大会在曹张召开,甘肃、宁夏、陕西等各大分号都要派人来参会。从兰州出发的参会人员沿途行程月余,不必投宿他店,都由沿途各地“庆泰长”分号接待。由此可知,“庆泰长”票号业务地域之广阔、分号之林立和生意之繁茂的景象了。

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曹张会馆主持“盐路保卫战”,集资雇镖师剿灭中条山“黑狼帮”,碑记“捐银八千两”字样。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曹张商会的实力和决心,也保障了盐路的畅通,为古镇的商业发展创造了安全的环境,对当地经济的持续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

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晋南大旱,会馆开仓放粮,设粥棚救流民万人,耗尽十年积储。这一善举不仅缓解了当时的灾情,也彰显了古镇商人的社会责任和人道主义精神,赢得了民众的尊敬和赞誉。

繁荣兴盛长达400余年的曹张会馆,也没能逃脱衰亡的命运。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战火烧至三晋大地,对曹张长达近7年的占领与统治,把一个历史久远、繁荣昌盛的古镇毁坏殆尽。会馆遭焚掠,关帝金像被熔铸,文献尽毁,大小庙宇不下40座及大量商铺被毁,还有四城门楼前古槐树也被毁了。古镇的房屋被拆,用来烧火,砖石用来修炮楼工事。各类名胜古建、商业文化设施全都几成废墟。

民国时期,曹张古镇三六九集会为定期贸易。1950年,集市被迁移至水头村(今水头镇镇政府所在地)。1958年,农民自留地取消,家庭副业停止,集市贸易也停止了,1962年又重新恢复,“文革”期间又被取消。

曹张古镇,一个承载着岁月沧桑与人文情怀的地方,古镇中的会馆更是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我们探寻古镇的历史和脉络,感知辉煌的商业和文明,更是呼吁充分挖掘古镇的文脉和价值,以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利用,造福一方。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