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1
□茹心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种情谊,如同璀璨夜空中的一颗星,照亮了我的前行路,温暖着我的心灵,感动着我人生的每个瞬间,让我久久难以忘怀。
我与冯义平老师的人生际遇,缘于他对我的那颗拳拳爱心。
记得初一的后半学期,从别处中学调过来一位老师,不承想他后来就成了我们的数学老师。印象中冯老师,微胖,壮实,浓眉大眼,人很敦厚,待人也很谦和,与人交流,时常发出一串串“嗬嗬”的笑声,身上流露出了一种粗犷豪放的性情,正如他的名字——“义”字当先,平和处事。
他上课很严肃认真,缓步踏上讲台,身形敦实而稳健,自带一种威严,在课堂上不苟言笑,数学课讲得有声有色。他的声音铿锵有力,足以压倒教室所有细碎的声音。他课堂安排得有条不紊,讲课娓娓道来。一般上课的时候,先让我们预习几分钟,他在教室转来转去,实则查看我们的预习情况。随后他转到讲台,从粉笔盒中掏出几支粉笔排好,动作沉稳而专注,然后才开始给我们授课。那时我们学习根基浅,底子薄,一遇到有难度的数学题就灰心丧气。他耐心地鼓励,对难题一一予以详细讲解。回想冯老师在讲解正弦与余弦时,他抬起宽厚的手掌,指尖在无形的空中徐徐滑过锐角、直角、钝角的轮廓,宛如一位有经验的老农在虚空中精准地丈量着自己毕生耕作的土地。指尖所划出的轨迹,似乎已非单纯角度,更是在演示着宇宙运行的某种内在法则。当讲到一道几何证明题,他从容地在黑板上写下“解”字,笔锋凝重如刻,粉笔在关键步骤上稍作停顿,留下一处略显浓重的印记,仿佛是在无声地叩问着学生的心神。
后排一些爱捣蛋的学生,见了冯老师也收敛了许多。他对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从不因同学的成绩的好差去衡量一个同学的好坏优劣。
印象中的冯老师,目光沉静,背起双手,眼睛在教室的每个角落不停地扫视。我们凝视冯老师宽厚的背影,以及黑板上那些有条理的板书,亦如在数学的世界里探幽。
冯老师在我们这一茬学生当中威信极高。那时我还是一名学生,对冯老师的了解还不是太深,仅凭一些生活点滴,让我在岁月的时光中一晃而过。后来我转学到其他中学,与冯老师就此分别了。后来通过父亲了解了冯老师的一些志趣爱好,冯老师习武多年,不骄不躁,不显山露水,对他的情意更深了一层。
我师范毕业以后,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又回到原来的中学代课,便又一次与冯老师相遇了。正好那年我们一起带一个班,我带语文兼班主任,他代数学,还负责学校的教导工作,他还是那么负责任。由于他爱人在乡卫生院上班,他家没有什么农活,所以他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居住。他还是那么认真地上课,不同的是冯老师上课已不用拿教科书了,在教室看一下多少页就开讲了。他对初中数学知识已非常熟知,了然于心。他除了做好学校教导处工作与上好课外,常常与学校几个年轻有学历的老师在一起探讨交流数学“疑难杂症”,专攻学科刊物上的重难题。那时冯老师越发成熟了,对数学的兴趣依然不减。他本身就稳重,说话不紧不慢,所谓言贵语迟,言贵语慢。这时候我对冯老师有了一定的了解,他豁达大度,凡事不太在意。他一直鼓励我好学上进。这时候他在课余开始练习书法,经常在课下练习毛笔字,而且冯老师能够坚持不懈,苦练一年多后,他的毛笔字有模有样,大有长进,已达到一定水平,完全能够给乡亲们写对联了。
冯老师爱好广泛,喜好结交各方面的朋友,平时也钻研下棋,与人切磋,做人做事有情有义,有口皆碑。由于我家离学校五六里路,家里闲时我也住校,冯老师也住在学校,经常叫我们几个不回家的老师去他办公室吃饭。他一般爱做谷垒,这也是他做的拿手饭之一。几个人在一起吃饭,边吃边谈,其乐融融,那些过往的事情历历在目。由于我们都爱练字,自然在一起的时间也比较多。
那年县上招考在编老师,我就辞去代教工作,到县城复习备考,可巧的是冯老师也调往县二中。由于我的数学不开窍,就又去找冯老师辅导数学。他给我耐心地辅导、讲解。有时我做题,他坐在旁边默默地看着。实在解不出的题,他就那么指点一下,我就会了。他就像一个耐心的长者,不厌其烦地辅导我,给我打气鼓励。
经过他的悉心辅导与自己不懈的努力,我总算考上了教师岗位,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冯老师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工作后,只要进城我都要去他家里看望他,和他谈谈工作上的事情,冯老师经常勉励我勤学上进,努力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鬓斑白的冯老师在一次晨练回家后突发心脏病,救治无效,撒手人寰。听闻噩耗,我十分震惊,一个人静静地呆了半晌。一个好端端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当时他的两个孩子正在上大学,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他轰然倒下。这实在太不幸了!我的心绪十分凌乱,往事一幕幕涌入脑海,泪水不自觉流了下来……
而今冯老师已离世8年有余,他的孩子也已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生活充满了不可预知性,而今已是物是人非,生命中一个个熟悉的身影已离我而远去了,人世间再也见不到我那可敬的冯老师了。一直到现在,我时常会想起冯老师的音容笑貌与谆谆教诲。
冯老师已不再是我勾勒的那个简单的身影,他已成为我思想深处的坐标。他教会我的数学思维方式,已成为生活中的一束理性之光,至今温暖明亮。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