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10
6月20日,上海戏剧学院2025戏剧导演研修班(春季)圆满结业,14位怀揣导演梦想的“学子”在这趟“充电”之旅中收获满满,这其中,就有蒲剧名家吉有芳。作为蒲剧舞台上响当当的“名角儿”,退而不休的她带着对蒲剧艺术的敬畏与突破自我的渴望,重新走进课堂,开启了一段为期4个月的研修之旅。这不仅是她个人50年艺术生涯的一次深耕,更是蒲剧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寻求创新与传承的生动注脚。
放下光环,重当“学生”
“学习还是太晚了。”
“站了几十年的舞台,突然要像学生一样每天记笔记、写剧本,一开始还真有点不适应。”
……
初见吉有芳时,回到运城不久的她还在捧着导演类专业书籍学习,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和批注,字里行间透着一股较真的劲儿。书桌旁,摊开的行李箱里装得满满当当,里面都是她这次赴上海“充电”学习的书籍与笔记。这位在戏曲舞台上以“红娘”等角色深入人心的蒲剧名家,虽然已习惯了舞台上的聚光灯与掌声,但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课堂里,她主动卸下“名家”光环,以一颗求知之心拥抱新知识。
“蒲剧的根在晋南,唱腔里既有梆子腔的豪迈,也有南方戏曲的婉转,但时代在变,观众的审美也在变,我们不能抱着老本子啃一辈子。蒲剧需要传承,更需要创新。”说起这次去上海学习的契机,吉有芳坦言是偶然也是必然:“正巧年初的时候,一位老同学给我发来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研修班的消息。”
近年来,她常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才能更好地将蒲剧传承下去?如何让年轻观众既能看懂蒲剧的“老味道”,又能感受到当下的“新表达”?正是这份对蒲剧艺术的“不满足”,让她下定决心走出舒适区,远赴上海“取经”。
来到上海,重回课堂,14位来自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聚在一起,学习导演专业相关的基础理论,来自上海戏剧学院的数位名师为大家授课。从西方导演专业理论到东方传统戏剧结构,从莎士比亚悲剧结构到当代实验戏剧手法,多元的导演理念为她打开了全新的视野。“以前排戏,更多靠经验和直觉,怎么唱、怎么动,都是依靠前辈传下来的‘章法’,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但现在学了导演思维才发现,每个动作、每句台词背后,都能找到更贴合人物心理和剧情逻辑的设计。”她说。
带着问题来,伴着思考学
“不懂就是不懂,这并不丢人。”
“思想和技巧缺一不可。”
……
进修,从来不是“盲目充电”,而是让传统经验与现代戏剧理论碰撞火花。出发前,吉有芳带了一叠厚厚的“问题清单”:蒲剧的传统叙事结构如何与当代观众的认知节奏接轨?程式化动作怎样兼顾“规范性”与“表现力”?年轻演员的培养中,如何平衡“师承”与“个性”?这些问题,既是她从艺数十年的困惑,也是蒲剧传承中亟待破解的难题。
同学中,不仅有来自越剧、黄梅戏的同行,还有学习德语、电影导演、剧社负责人等其他行业人员。在长达4个月的研修中,大家一起生活、一起学习、一起创作。
在理论课堂上,吉有芳带着问题来,伴着思考学。当老师分析“角色动机与舞台调度”时,她立刻联想到自己演过的《藏窑》里的场景——“如果用现代导演手法重新梳理,或许能让人物的矛盾冲突更有层次,观众也更容易共情。”
理论学习之余,同学们也需要自编、自导、自演地“交作业”。为了写好一个10分钟~15分钟的小品剧本,吉有芳常常熬到凌晨三四点;即使是这样,还经常被老师将作品“打回”,继续完善。“大胆尝试,失败了也没关系,一定要参与进去。”回来再次总结失败经验,她这样说道。这样的“修炼”,也让她打破了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从另一种视角看待剧本、舞台和表演。
“你看这个《挂画》里的片段,传统演法重‘技’,演员的‘转帕’‘卧鱼’堪称一绝,但如果从导演视角加一段内心独白的画外音,会不会让人物更丰满一点呢?”她边说边在剧本上勾画,笔尖划过之处,是传统与现代的碰撞,更是蒲剧艺术寻求突破的可能。
带回“新火种”,照亮传承路
“不仅戏曲程式需要学习,戏剧理论也得学习。”
“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学到的东西好好消化,再用到我们的创作和排练中去,把所得变成蒲剧‘养分’。”
……
“出来学习,不是为了把蒲剧改成‘上海味道’,而是要把外面的好方法‘本土化’,让蒲剧更有生命力。”这是吉有芳回来后常挂在嘴边的话。在进修期间,她始终没有忘记“蒲剧人”的身份,每学到一个新理论、新方法,都会下意识地与蒲剧的实践结合起来。
一次观摩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实验戏剧后,她深受启发:“他们用多媒体投影烘托氛围,我们蒲剧也可以试试用灯光和音效强化‘戏眼’,观众的代入感肯定会更强。”她立刻把这个想法记在手机备忘录里,打算回去后和剧团的年轻演员们琢磨实践。
对于年轻蒲剧演员的培养,她也有了新的思考。“在大师班学到‘导演对演员的引导技巧’时,我就想起剧团里的年轻人,他们有冲劲,但有时对角色的理解太表面。”她计划之后借鉴“情景模拟训练法”,让年轻演员先吃透人物的生活逻辑,再谈创造程式动作。“就像班里的年轻学生一样,凭着坦诚和直觉就能说出‘本子哪里不对’,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把‘直觉’变成‘章法’。”她的眼神里,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有对责任的笃定。
上海的进修之旅,于吉有芳而言,是一次“艺术的重启”。她不仅学到了导演的专业知识,更感受到了海派文化的包容与创新精神。而这份“充电”所得,终将化作滋养蒲剧的养分——让古老的唱腔在新时代唱出更动人的旋律,让黄土高原上的“乡音”,能跨越地域与年龄,走进更多人的心里。
正如她在结业感言中所写:“带着时光赋予的笃定走进课堂,发现导演世界如此辽阔。感恩诸位老师的学识与耐心,让我的视角在沉淀中焕新。故事在取景框里继续生长。”戏曲的传承,从来不是守着老戏台不动,而是带着根脉,向更广阔的世界走去。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