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秦晋王官之战发生在哪里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9

□李波

近期查询《左传》王官故事,发现历史上的秦晋“王官之战”发生地,多写的是闻喜南,很少言及永济王官。那么,王官之战究竟发生在哪里?

历史上的王官之战

据《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晋人不出,遂自茅津济,封殽尸而还。”

这里记载的是公元前624年,发生在秦晋之间的一场战争,距今2649年。在这之前的秦晋殽山之战、彭衙之战,秦国两次都失败了。这次国君秦穆公亲征,秦军在孟明视的带领下,东渡黄河,进攻晋国,为激发将士,焚烧舟船,誓与晋军决一死战。秦军迅速占领了王官城,攻下了郊邑。晋军则坚守城池,拒不迎战,秦军遂自茅津渡过黄河,进抵当年殽山战场,掩埋秦军将士骨骸,祭祀后班师回国,史称“王官之战”。

王官之战示意图 (资料图)

王官在哪里?

王官之战发生在哪里,史书、典籍有不同的解释。

1.《春秋左传注疏》: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注王官、郊,晋地。

2.历史字典解释:王官,春秋晋邑,在今山西闻喜县南。一说在今永济市虞乡南。

3.百度百科《王官之战》:周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624年),在晋秦争霸战争中,秦军攻占晋国王官邑(今山西闻喜南)的作战。

4.《简明中国战事辞典》:秦晋王官之战,是秦穆公为复仇而发动的一次军事行动。秦军攻占晋国的王官邑(今山西闻喜南),并进逼晋国郊邑。晋军避战后,秦军撤退。

闻喜王官说

有此一说,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起到了重要作用。

《水经注》卷六:“涑水又西南径左邑县故城南。涑水又西径王官城北,城在南原上。《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四月,晋侯使吕相绝秦曰:康犹不悛,入我河曲,伐我涑川,俘我王官。故有河曲之战是矣。今世人犹谓其城曰:王城也。又西南过安邑县西。”

《水经注》写于1500年前,是一部地理、文史名著,广为流传。这段话虽将世人说的王城写成了王官城,但并没有写“秦伯伐晋,取王官及郊”等字样,说明作者没有将王官之战发生地写成这里。左邑县,即闻喜县古名。

唐李吉甫著《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闻喜县:“王官故城,今名王城,在县南十五里。《左传》曰:俘我王官。”

唐志书列出“王官故城”,同样也没有将闻喜王官写成王官之战发生地。那南原上的王城指的是哪座故城?

清《虞乡县志》记载:王官谷,古名也,王官城在其侧,故名。王官城,县东十五里,有王官故垒,在王官谷西陵上。《左传》:“文公三年,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杜注:王官,晋地。按水经云:涑水经王城北。王城,禹王城也。郦道元注时,未辨其为禹王城,因《左传》有“伐我涑川、俘我王官”之文,而于王城中加一官字,遂使百里有奇之地,有二王官。郭为观《涑水故道考》误,府志疑之,亦未详辨。

这段话明确提出“王官故垒在王官谷西陵上”,且清朝编撰者已经发现了郦道元书写有误,但后人未认真核对,以至于造成如今有两个王官之说。王城,禹王城也,即今夏县禹王故城,地处闻喜南40余里,西北方向水头镇西有涑水河。

因此,闻喜王官城之说,系后人对《水经注》的误解。

永济王官说

春秋时期,晋国为了战争需要,派遣将领王官氏负责修建城堡,故名王官城。两千多年前的王官城,南依中条山,北临涑水河古道、湖泊、水苇地,东有盐池重地,西连黄河渡口,据高临下,扼守军事要冲,是晋国修建的一座重要的军事城堡。

秦晋王官之战后,历代史书就有王官故城的记载。

1.唐《元和郡县图志》卷十二虞乡县:“西至府七十里。王官故城,在县南二里。《左传》曰:秦伯济河焚舟取王官。”(注:当时虞乡县治在今永济市楼上村至清华村一带。)

2.《明一统志》:王官谷,在临晋县东南七十里,以王官废垒为名,唐司空图尝隐此。(注:元朝至元三年至清朝雍正八年间,虞乡属临晋县管辖。)

3.《山西通志》:王官谷,在临晋县南七十里中条山中,以王官废垒为名。春秋,秦伐晋,取王官及郊,即此。

4.《临晋县志》:王官谷,虞乡城东南十里。《左传·文公三年》,秦伐晋,取王官及郊。吕相《绝秦书》曰:俘我王官。是也。唐司空图有先人别墅在焉,值唐末丧乱,遂隐不出。《中条山居记》云:谷之名本以王官废垒在其侧。

5.清代江永著《春秋地理考实》卷二:王官,传秦伯伐晋,济河焚舟取王官及郊。杜注:晋地。彚纂,今临晋县东南七十里王官谷有废垒,即王官城也。《史记正义》引《括地志》:王官故城,在同州澄城县西北六十里。非也,是时秦师已渡河,则王官不得在河西,澄城之王官名同,而非其地。

6.永济王官故城:两千多年来,其一直保持着王官古地名,唐代司空图隐居王官谷,写下著名的《二十四诗品》,历代皆有贤者隐居王官谷,明代修建王官书院,王官瀑布被蒲州府、虞乡县列为当地八景之一,如今有王官峪村、王官谷风景区。

在永济城西,有一孟盟桥村,据说是秦军将领孟明视率军渡河焚舟盟誓的地方。

从战争角度分析王官之战

秦晋王官之战,可以试着从战争角度分析这场战争,判断秦军攻占的王官城在哪里,才能符合秦军作战意图。

秦军经历了两次失败,急需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于是,在孟明视的统领下,济河焚舟,盟誓决战,争取战胜对手。但秦军劳师远征,孤军奋战,缺乏后勤保障,意在一鼓作气,速战速决,不能打持久战、消耗战。

闻喜王官,地处晋国腹地,靠近国都,距黄河渡口有200多里路。古代作战多为步兵,每天行军五六十里,需行军三四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如果按照王官之战示意图(上图)中红色进攻路线所示,取王官及郊,进攻晋国都城,逢晋军坚守不出,只能撤回,长途奔命,翻越中条山返程,全程要600多里。如果遭遇晋军断其后路,则会全军覆没。

永济王官城,距离黄河渡口70余里,秦军可以一天拿下,东进可以占领“郊”(有学者认为是今解州郊斜村)及盐池,抢掠重要物资——盐,后撤可以翻越中条山,达到进可攻退可守,利于作战。

王官之战,可能是一场突袭战,打了就跑,遇晋军坚守不出,也不敢恋战,急忙撤军至茅津渡口过河。

因此,两地比较,王官之战发生地应是永济王官城。

两千多年前的秦晋“王官之战”,早已硝烟散去,探讨这场战争,还原历史真相,相信对后世亦有启迪。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