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登录|注册
您的位置:首页 > 文化>

“绕寺森然插九峰,烟光云影一重重”

——稷山佛峪口村访古小记

来源:运城晚报时间:2025-07-08

□尚建明

稷山县化峪镇佛峪口村位于吕梁山南麓,自然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并且拥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是值得探幽寻宝的佳境。

在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笔者驱车来到村北的峡谷,远离山下尘世的喧嚣,走进心中的一片世外桃源。山下热浪翻涌,黄与绿交相辉映的是农田,黄的是刚收割不久的麦田,绿的是生机盎然的复播玉米,伴着田野上空布谷悠鸣的呼唤,山谷中绿荫匝地,凉意袭人。

山道越发崎岖,东西两侧峰峦如聚,层峦叠嶂,北面通向深谷,这些山峰突兀挺拔,险峻不可攀,仰望之余,唯有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山路陡峭,与桑葚相似的鲜红野果触手可及,山体阻隔了阳光的炙热,阻挡了尘世的喧闹,长风在这里像鸟儿收拢了飞翔的翅膀,白云偷窥着山间。此时此地,多了行走的脚步和探寻的目光,难得的宁静让我的心中难免生出一丝丝的慌张,生怕惊扰了一些世代在此繁衍生息的生灵。果不其然,一只巴掌大的蝴蝶突然出现,也许我的不期光顾惊扰了它,它以戒备的身姿距我几丈之远。

青苔有情举米花,风月无边惊林鸟。行走在山涧林荫中,想起王维《山居秋暝》中的诗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有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谷不知多深,树木荫翳,雨后新晴,流水潺潺,青草萋萋,野芳幽香。有一种紫色的碎花,成串成串地开放,密密匝匝,相互簇拥,相互摩挲,微微摇漾,似在窃窃轻言,说着游人遗落在此的密语。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攀险石,跃清泉,凉意浸入了冰丝袖,密汗湿透了发间,不知攀高爬低走了多远,疑似无路可行,不见了身影的同行者令我担心,却听到他在前方喊:“到尽头了,是一挂干瀑。”坐在一块平整的石头上,在远离人间的大山深处,听花草在这里细语,阳光如细针洒进来,品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意境。

但闻人语声,不见法宝寺。幸亏没有匆匆下山,否则真的无缘法宝寺了。当时急急忙忙为看景,见得了高耸的山、如画的景,却忽略了近处的宝,也许当时阳光正烈,光线遮住了寺庙。半个庙宇的后影显在石坡之上,目光向南所及,山色空蒙,有佛塔隐现,从阴坡攀援而上入寺。院中仅殿堂一座,小三间硬山顶,无梁石窟,内供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左侧的普贤菩萨骑六牙白象,右侧的文殊菩萨坐青狮持法器。两株皂角树绿荫如盖,是个乘凉的去处。遥想从前某时月下有高僧清影跏趺,心静影寂,气质超然,在这皂角树下听清风呜咽,虫鸟吟鸣,参悟禅道。

我来回逡巡在法宝寺遗迹中。法宝寺从正门入寺需在浓荫小道拾级而上,左侧有新立的石碑“法宝寺”,跨过两道断墙便是一座殿宇,每道断墙都有硕大的门墩和石门坎,断墙内有4个柱顶石,整个地方四周是石头遗迹围墙,如果庙宇没毁,这里的建筑应是宏伟壮观的。纵观此地,法宝寺三面环山,两边奇峰对峙,正前面视野开阔,西北沿山路直入山谷,真乃风水宝地。谷中东西两旁壁立千仞,两边半山腰有石头垒起的石墙,偶有摩崖文字,经风历雨,大多模糊难辨,委实可惜,从现存遗迹来看这里曾是一个人文厚重的地方。

庙太小,超乎了我对寺庙的认知。檐下的一通碣石,我耐着性子辨认,收获颇丰。石上有诗5首:

其一 普门居士题谈弦石诗

谈玄谈玄淡入玄,

谈弦石上流寒泉。

谈玄不暇将心听,

不知是泉还是弦。

泉中沥沥复潺潺,

弦声急急复关关。

归来听到无声处,

泉亦安然弦悄然。

玄中玄,玄中一味西来禅。

其二 定心石诗

定心诗,定心石,

飞上晴空一点碧。

外道天魔不敢摇,

坐断涅槃山窟宅。

其三 寺有九峰,故作诗也。

绕寺森然插九峰,

烟光云影一重重。

石门石壁谁能启?

应是文殊暗锁龙。

其四 又诗

九峰高接九天间,

倒壁悬崖谁敢攀?

知是山精藏在内,

暗扃石洞不开关。

其五 快山轩诗

快山轩,快山轩,

不劳举首见山巅。

试凭栏杆迎北望,

云间又是一重天。

前慈州都纲法宝寺住持沙门,顺明立石,张牛子刊。

今日此行,同行笑曰:“众里寻寺在山谷,蓦然回首,法宝却在原处。” 


  


网站声明

运城日报、运城晚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独家授权运城新闻网发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务必注明来源,例:“运城新闻网-运城日报 ”。

凡本网未注明“发布者:运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